曾文生發言時表示,公投主文指「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該題目最關鍵的就是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但這件事到底要怎麼做到?在文字寫下沒有安全疑慮,是容易的,但就科學上來說,如果要經過一定的流程檢驗,以確認沒有殘留風險,是要經過繁複的程序來完成。
曾文生說,他身為台電董事長,最想表達的是「任何一個核電廠要展延執照時間,都需要經過一定程序的檢驗」,不管是確認設備老化狀態,還是檢驗展延後既有的設備是否足堪重任,或是能否確認過去建廠時沒有發現的風險因子,能夠經過科學還有工程的手段來降低?而即便風險降到一定的程度,也應該經過公開透明的程序向國人說明,這才是正確的程序。
曾文生認為,葉宗洸所提到的很多例子,很多都是國外的例子,重點是到底該什麼時候才要徵求人民的意志?是在有科學完整檢測之後,還是現在就先做出決定?這是最核心的問題,也是為何他認為此時公投並不符合程序上的合理要求。
曾文生說,正方稱核三廠發電約佔比6%,若這些發電量減去,對台電來講當然是有壓力;但對台電來說,會把所有手上的機組都做最好的運用,畢竟核電廠、燃煤電廠除役都在計畫當中。而對台電來說,如果有更多的機組可以操作,當然會有更多的空間,但各項機組需要經過調度運轉,每部機組也都有修繕時間。
曾文生提到,台灣的供電是否充足,非常多人有一定程度的質疑,但事實上台灣整年備轉容量最低時期,發生在2016年跟2017年,當時核二、核三廠都還沒有除役,4部核能機組尚在運轉。有人也擔心核電廠除役之後「火力全開」,代表台灣的空污越來越嚴重,但台電所屬的火力機組在空污排放上,從2016年至今已經減少了7成。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台電不斷的承受著缺電、製造空污的指控」曾文生稱,如果要進行這些指控,會希望是基於科學的實質數據來做討論。他也提到,核三除役後,確實在尖峰時間北部用電較重,但電力短暫需要其他地方支應,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嗎?竟要做出如此批判?其實興達電廠新機組陸續建置後,在整體供電上就會達成平衡。
曾文生認為,核能機組能否延役或重啟,要經過一定的科學流程驗證,是需要時間的,也要調整工程設計調整,這些東西都不是簡單的投票可以決定。
曾文生強調,希望各界能夠給台電完整的時間跟空間,做好相關的工作,而葉宗洸援引國外案例稱可以展延,但展延前有做了什麼安全檢查?且葉稱1年以內就可以通過安檢、重新運轉,到底國外有哪個核電廠在1年內就做好安檢並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