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郁賢/前雲林縣議員、地方政治工作者
「川普關稅戰」影響全世界,也牽動許多台灣人的心。尤其在「犧牲台灣農業」或「犧牲台灣產業」的話術中,我們需要更仔細地檢視這背後的真實情況。藍、白陣營時常批評執政黨的談判表現「不好」,但這些人口中的「好」與「不好」標準究竟是什麼?台灣政治人物若要以此作為政治攻防的素材,需要更謹慎地提出具體論述,不然只會顯出自身眼界和格局的孤陋寡聞,也暴露出自己對於「全球經濟」專業程度的淺碟。
最近,關稅戰成了甚囂塵上的熱門話題,什麼「台灣會被犧牲」、「台灣產業要完蛋」。聽到這些話,實在很想大聲說:「麥擱騙啊!」得先把話說清楚,關稅到底是什麼?關稅就是政府對進口東西收的保護費,這筆錢雖然是進口商先付,但最後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商品變貴。所以,當美國對中國產品課重稅時,最後買單的是美國人,不是我們台灣人。
扯到基層、農業,但台灣有那麼脆弱嗎?沒有!藍白成天喊著,關稅戰會「犧牲」台灣農業,但這根本是假議題!我們台灣的農產品,除了供給內需市場,不然就是銷到日本、香港、東南亞這些好鄰居;現在是「美國」跟「中國」打貿易戰,跟我們台灣農民有什麼關係?相反地,這場國際級的「混亂」也許是老天爺給我們重塑供應鏈的機會!當別人的供應鏈亂成一團時,我們台灣高品質的農產品,像芒果、鳳梨、釋迦,就有機會打進那些本來進不去的新市場,這不是犧牲,這是轉機!
就台灣農業而言,我們的農產品主要以內銷為主,或出口到日本、東南亞等鄰近國家。美國對中國或其他國家的關稅措施,與台灣農業的關聯性不大,相反,如果台灣能夠把握機會,將高品質的農產品出口到受關稅影響較小的市場,進而完成農業的產業轉型,台灣農業將可能另闢出新的商機!就台灣產業而言,許多在中國設廠的台商,確實受到美國關稅的直接衝擊,一些早期前往中國發展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在產品出口到美國時,會被徵高額關稅,有導致這些台商的競爭力下降,甚至可能被迫將生產線遷回台灣或轉移到其他國家,如越南、墨西哥的風險,不過這種情況,與其說是「犧牲台灣產業」,不如說是對海外台商「遷徙潮」的時代演化。
這些台商為了規避關稅,紛紛尋找新的生產基地,這對台灣本土的產業鏈,尤其是那些不受關稅影響的企業,反而可能是一種「利多」。關稅議題的討論,不應只停留在情緒化的「犧牲」或「受害」二元論,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的經濟邏輯與事實,關稅的最終負擔者是消費者,特別是課徵關稅國的消費者。
誰才是關稅戰的受害者?除了那些老早就跑去中國發展的海外台商,還有部份「技術門檻相對低」的產業。這些產業的老闆,當年選擇在中國發展或設廠,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而現在美國對中國產品課重稅,這些老闆的產品賣到美國就「變貴」,直接影響成本與業績。這狀況並不是「台灣產業被犧牲」,而是海外(中國)台商的「大遷徙」!這個演化過程雖然辛苦,但從長遠來看,這讓我們的產業脫離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也強化了台灣在全球經濟、供應鏈中的地位。
所以,別再被國會裡那些短視的藍白政治人物搞得人心惶惶了。鳥瞰全球,目前正處於充滿挑戰的時代,雖然變數很多,但也充滿了機會。我們應該做的,是把握這個機會,讓台灣在全球經濟的牌局上,佔據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