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Inflammaging)會提高癌症發生率
劉博仁醫師表示,癌症不是突然發生的,是長年慢性發炎與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而飲食是我們每天都能做的「減少癌症風險」工具。研究指出,身體的慢性發炎會加速DNA受損、讓細胞修復能力下降,形成「癌症容易發生的環境」。
他進一步指出,日常飲食是控制發炎與預防癌症的重要關鍵,透過調整飲食結構、提高抗發炎營養素攝取量,可有效降低身體的「慢性火苗」,避免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過度警戒狀態。「吃天然、吃彩虹、吃好油」有助免疫系統保持平衡,使細胞不被過度刺激,維持更健康狀態。
抗發炎飲食三大原則
1.橄欖油、莓果等富含多酚的蔬果,具高抗氧化力,可降低自由基傷害細胞。
2.Omega-3 脂肪酸(如深海魚油),能抑制促發炎因子 IL-6、TNF-α。
3.大量膳食纖維,藉由調整腸道菌相,減少發炎反應。
「穩定血糖」可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指出,「高血糖」與「高胰島素」與乳癌、肝癌、大腸癌、胰臟癌等多種癌症有明確關聯,因為血糖升高時,身體會分泌更多胰島素,而胰島素屬於促生長荷爾蒙,會刺激細胞快速增生,長期下來可能成為癌細胞滋長的溫床。
建議飲食方式包括:低GI飲食,減少精緻澱粉、攝取足夠蛋白質、限時進食、多吃原型食物、少吃甜食與白飯與白麵包。劉博仁醫師直言,避免血糖像「雲霄飛車」般劇烈起伏,可減少細胞受到刺激的機會。
腸道菌相決定免疫力高低
研究顯示,腸道菌會影響免疫細胞(特別是自然殺手細胞NK)的活性與慢性發炎反應,也與清除致癌物能力息息相關。有助改善腸道菌相的食物包括:高纖食物(豆類、蔬菜、全穀)、多酚來源(茶、葡萄、莓果、可可)與發酵食品(優格、味噌、泡菜)。
今天好好吃 就是明天最好的健康投資
劉博仁醫師認為,腸道菌就像身體的保全系統,穩定才能精準監控異常細胞。他也分享「防癌5撇步」:
1.每天至少7份蔬果,越多顏色越好。
2.少吃加工肉、油炸物、甜食。
3.每週2至3次深海魚或補充Omega-3。
4.以「地中海飲食」為生活方式,不是短期減肥法。
5.每天吃纖維(豆類、蔬菜、水果、堅果、糙米)撐起你的腸道菌。
他強調,癌症預防不是治療的延伸,而是「老化管理」的一部分,而飲食習慣是最容易被掌控的健康開關。他呼籲「真正有效的防癌,不是靠一次劇烈改變,而是靠每天的小決定。每一口食物,都是在幫身體修復或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