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結石引爆大麻煩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智翔表示,該名病人一個月前住院時,就已經發現膽管阻塞、黃疸,但因病人身體虛弱,家屬選擇保守治療。沒想到延誤後,細菌沿著膽汁逆行感染到肝臟,導致原本良性的肝囊腫成了細菌溫床,最後惡化成「肝膿瘍」。
張醫師提醒,當出現發燒合併畏寒,代表細菌已進入血液循環,若再伴隨意識不清,就可能發展成敗血症,後果相當危險。這也是為什麼膽結石雖然常見,但一旦卡在膽管,可能造成黃疸、急性膽管炎,甚至危及性命。
誰是高危險群?
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當膽汁濃縮或流動不順時,容易形成結石。根據統計,肥胖、女性、40歲以上以及有生育經驗者,都是常見的高危險群。不過,膽結石也可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只是比例較低。
有警訊要快就醫
很多人是在健檢做超音波時,才意外發現有膽結石。如果沒有症狀,可以先觀察。但若已出現典型警訊,例如:飯後右上腹痛、皮膚或眼白變黃、小便顏色變深、糞便呈灰白、持續發燒、畏寒就要盡快就醫,必要時得考慮手術移除膽囊或結石,以免病情反覆,甚至引發併發症。
張智翔醫師也呼籲,想要降低膽結石風險,少吃油膩食物、維持均衡飲食、定期健康檢查,都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一旦忽略警訊,等到結石阻塞或感染,治療難度就會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