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榕在臉書粉專「張振榕醫師的健康相談室」表示,統計顯示年滿40歲的台灣人,息肉發生率會逐年上升,尤其超過50歲的大腸息肉與大腸癌風險更是顯著增加,因此建議民眾依循國建署建議,50歲以上每2年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必要時還要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查看。
他表示年輕人也要小心,別以為自己還年輕就沒事!他指出近期收治的患者年齡也才30歲讓醫師非常驚訝,且患者不菸不酒,不吃高熱量和油炸食物,生活作息算是規律,卻仍在大腸中發現一顆近1公分的息肉,若再晚幾年,癌變的機率將大幅提升,所幸這次及早發現切除,才免去了可能的癌症風險。
張醫師表示,患者會來檢查的原因是,一名比他年輕的同事被診斷大腸癌第4期,加上發現自己近期排便習慣改變,所以決定求診檢查。醫師也順帶指出,患者的工作與微波有關,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目前僅將微波歸類為 2B 級可能致癌物,代表可能存在風險,但目前科學證據仍不足以確認因果關係,仍需更多研究。
為了防範大腸癌找上身,醫師提醒民眾大腸息肉與大腸癌不再是「老年人專利」,並希望大家注意4點來守護自己的腸道健康。
- <strong>排便習慣改變一定要重視</strong>:不論年齡,民眾若出現排便頻率改變、糞便變細、便血、腹痛等情況都要儘早檢查。
- <strong>糞便潛血是第一線篩檢,但不是百分之百準確:</strong>潛血檢查有可能漏掉沒有出血的息肉或早期癌症,因此若有症狀或高風險因素,不能只依賴潛血檢查。
- <strong>大腸鏡是最直接且精確的預防方式</strong>:大腸鏡能完整觀察腸道,還能同時切除息肉,避免日後癌變,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方法之一。
- <strong>生活健康不等於零風險</strong>:即使沒有抽菸、喝酒、吃高油高糖,也可能因家族史、基因或其他環境因素而罹患息肉或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