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高溫悶熱,許多人外出,甚至家長會為兒童準備小物,幫助身體降溫,不過這些小物究竟是真的有效,還是「只是心理安慰」,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針對4種常見消暑物品做出分析:
- 涼感貼、涼感噴霧:這類產品多靠薄荷醇、酒精揮發,讓皮膚表面產生「涼」的錯覺,雖然在短時間內刺激皮膚感覺神經,能夠帶來清爽感;不過黃軒表示,若過度使用含酒精產品,可能導致皮膚乾燥或過敏,且薄荷醇可能提高深層體溫,反而降低身體出汗率。
- 頸掛風扇、小電扇:風扇可以增加空氣流通、加快汗液蒸發,對體感溫度確實有幫助,不過若環境濕度過高,汗水不易蒸發,效果反而打折扣;當氣溫超過35度,風扇會迴圈熱空氣,將熱量傳遞給身體,這時吹得反而是「焚風」。如持續以強風直吹,不但讓眼睛感到乾澀、誘發偏頭痛,更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
- 冰涼毛巾、隨身冰袋:冰冰涼涼的放在「大血管區域」,包括頸部、腋下、鼠蹊,能幫助血液快速降溫,黃軒表示「這是醫學上處理中暑病人的標準做法之一」,雖然短時間內效果明顯,不過「冰過頭」反而導致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作用。建議以「冰→拿開→再冰」方式進行,以避免皮膚凍傷。
- 噴霧水槍、隨身噴瓶:可以模擬汗水蒸發,若再搭配風扇同時進行冷卻,當水滴蒸發吸收表面熱量,降溫效果比單純涼感貼明顯;不過單純噴水後,若水分沒有蒸發,身體就只會變的「濕答答」。
黃軒表示,雖然上述小物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不過人體真正靠的是「汗水蒸發」及「血管擴張」散熱,應多補充水分讓汗水蒸發,才是對抗高溫最有效方式,而其餘小物只能作為「輔助工具」,而非酷夏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