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貴專欄:請賴政府適度揭露能源議題兵推的內容
圖/賴清德臉書

|即時

詹順貴專欄:請賴政府適度揭露能源議題兵推的內容

mirror-daily-logo

2025/08/30 06:40:00

詹順貴/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核三重啟公投結果的低投票率、同意與不同意票的懸殊比例,這幾天有諸多各自解讀的分析文章與建議。之前中選會舉辦的5場說明會,同意方5位代表不約而同地用了許多不實的數據與虛假的事實,他們目的很簡單,只是要藉由媒體、社群平台傳遞印象,完全不在乎真相;反核團體事後幾千字、幾千字紮實的理性回應,注定無法突破同溫層。
賴政府面對公投首鼠兩端
賴政府在公投前首鼠兩端,怠於將核三重啟需要克服的事項、預估經費與所需期程等資訊翔實揭露給社會大眾,做為人民投票時的判斷依據,公投結果出爐後,倒是很快表明要重啟已經陸續停機除役的老舊核電廠的安全檢查,再次表明不排斥新核能,除了讓更多一路於反核運動與民進黨同行的公民朋友更加失望而分道揚鑣外,也難以藉此能爭取到長期擁護核能的藍營傳統支持者的改旗易幟。
面對中國侵台野心日熾與可能性逐漸增加的軍事封鎖,天然氣存量約10-12天嚴重不足的訊息瀰漫台灣上空已好長一段時日,未見中央政府有系統回應,久而久之,在不安之餘,自然愈來愈多人民轉向擁核,也許一向偏重經濟的賴總統早想放掉原本對民進黨而言應該是與反核團體一起努力40年所達成的政績,如今卻被視為包袱的「非核家園」政策,才會任由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不斷地發言擁核與詆毀再生能源,以及經濟部長郭智輝公開表示對核三重啟沒有反對理由之舉。
賴總統在8月23日晚間的記者會,講了4個優先,其中經濟優先與民生優先,其實完全脫離不了能源議題,一旦涉及軍事封鎖,絕不是單純以平時的能源使用情況來推斷消耗速度,此時各種情境設定與能源方面相應對策的擬定,都應該有縝密的兵棋推演(一旦發生戰爭,情境完全不同,本文先不予討論),賴政府不僅應每年做,也應適度揭露能源議題的兵推結果與相應對策,讓全民可因充分瞭解完整資訊而安心,減少不實謠言於社會各層面滲透,影響社會安定、國家安全,也不至於讓人民在未來還可能出現的能源議題公投上因資訊不足或錯誤而亂投,政府因而錯估民意。
台灣人普遍有以鄰為壑心態
正如學者戴興盛教授所言:「這一次核三重啟公投,暴露了全國不同區域、縣市間,互相推諉能源使用、碳排與發電責任的長久問題。當大家都只想要用電,但又希望電廠設在其他縣市時,我們該如何合理的分攤應承擔的責任?…我們不應該自己享受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的經濟福祉,卻永遠將自己福祉的成本加諸在他人身上。」政府更不該帶頭讓這種不公平、不正義更加惡化!
要談能源政策,當然可以一併討論核能,但既然要談,就應該完整並詳細講清楚。賴總統8月23日晚間記者會提到關於核能電廠是否能夠重啟,有「兩個必須」與「三大原則」,其中一再重談的「三大原則」包括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此外,賴也提到不會排除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的先進核能。其中共同的核廢料問題,聲稱可代為處理的美國,其實迄今根本沒有任何已可營運的高放射性核廢最終處置場與成功的核廢料處置經驗;放眼全球僅有得益於特殊地質的芬蘭,經過20多年的建造,勉強有一座高放射性核廢最終處置場進入試運轉階段。台灣要等到「核廢有解」,恐怕難上加難與遙遙無期。
所謂「先進核能」,賴總統沒有進一步說明,也許是引用核工界用以區別過往的「輕水反應爐」的非輕水反應爐設計,主要包括鈉冷卻快速反應爐(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高溫氣冷式反應爐(High 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s)、熔融鹽燃料反應爐(Molten Salt-Fueled Reactors)等,是否比較安全?也仍有待檢驗。
所謂的SMR根本離商轉很遙遠
而SMR指的是將反應爐小型模組化,並非新類型反應爐,技術也許相對成熟,但成本太高,財務可行性不足(美國本土投資廠商已紛紛喊停),安全性仍備受質疑,加上佔地廣(以近來積極在台灣推銷的英國Rolls-Royce廠商的470MW三迴路反應爐,也需要40,000 m2的土地面積),就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總功率小的SMR也無廣納空間。至於「核融合」技術,仍是實驗室技術,而且僅能短暫出現,能否商業化使用?目前仍遙不可測。賴總統既然提出「先進核能」,接下來是否該請經濟部仔細盤點清楚並對外說明評估選擇標準?尤其最關鍵的新核能電廠如何選址問題。
至於核電廠會不會成為戰爭攻擊目標一事,已有歷時3年多的俄侵烏戰爭為鑑。近日俄烏雙方都用無人機攻擊對方包括核電廠在內的能源設施,以核電廠而言,只要持續攻擊圍阻體外的冷卻水供應系統、電力外送的饋線就好,圍阻體再怎麼堅固都將因而癱瘓,便知道那完全是無稽之談。
面臨戰爭威脅,能源兵推非常重要
能源,並非僅指電力;台灣是海島型國家,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一旦被中國軍事封鎖,能源的使用也絕不可能再如平常一般,仍由工業消耗過半(如下圖,取自經濟部能源署官網)。面對軍事封鎖與面對過往中國的軍事演習等級完全不同,此時總統理應發布緊急命令,並對自給率低的能源與糧食都是必須進行管制的戰略物資,而因為軍事封鎖,原本出口導向的工業製造,因產品於封鎖期間無法出口,理應也勢必停產,另如大型百貨公司等時尚消費型商業服務也理應適度限制,於是政府便可以務實進行較長期宏觀的能源調控。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取自經濟部能源署官網_2025-08-28.png
圖/作者提供,取自經濟部能源署官網
再進一步納入目前日間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經常介於20%上下(顛峰時間甚至超過30%),便可看出當工業部份除保留基本民生、國防、資通工業後的能源消耗大幅降低(如果連台積電的晶片都無法出口,更可大幅減產而省下大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情況將完全不同,其調度管控方式也將隨之大幅改變。
如在軍事封鎖期間,能源消耗可經調控降到30-35%之間(且應隨封鎖時間拉長而往下調降),並優先供應國防軍事、民生、資通與大眾運輸等,再以天然氣優先調度轉用在民生需求(如煮炊),拉長供給民生需求穩定人心,而煤、油與水利則主要供給在夜間需求,相信能源的供給將可能達半年以上。
在以上情境之下,台灣能源可以維持多久(還有更重要的糧食)?還可以補強那些?例如加速儲能設備建置,修法允許並家戶牆面、陽台裝置1片或幾片可以直供家戶使用的太陽能板等等,在在需要政府務實進行不同情境的兵棋推演,並據以擬定因應策略後適度告訴國人,讓國人知曉政府早有一套完整務實的相關因應策略,也能清楚知悉大約應共體時艱多久。如此一來,天然氣僅有10天安全存量如此簡單說詞,就不會擾動人心,是否擁核或重啟核電,也可以更理性客觀地抉擇。也許台灣撐上1-3個月,歐美國家就因為無法再忍受欠缺台積電先進晶片的供應,而開始介入中國的軍事封鎖。總之,請賴政府多方進行能源兵推,並適度揭露兵推結果與相關因應策略吧!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