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事件在司法圈引起廣泛關注,不少法官、檢察官近來都在私下討論,對於「這是職場霸凌,還是工作責任公平問題?」看法兩極。
沈姓法官說明,2024年9月底至12月31日,她手術住院一個星期,後來又因長期身心壓力導致病情惡化,她因此持大型醫院開立的重大傷病診斷證明與「建議她至少休養3個月」醫囑向法院請假,休假期間她未保留任何特休,沒有多領福利,當年度年終也全數扣除,簽呈經審判長、庭長、院長及人事室等主管層層核准,一切合乎規定。
她強調,雖然病假期間有代理人,但她「自己案件自己負責」,並未將案件全數丟出,請假期間因諮商機構正好向借用法院場地,因此病情狀況稍好轉時,她還會順道進辦公室處理案件,「我基於責任心避免同仁負擔,卻被惡意扭曲。」
法官同僚婚宴 成眾人八卦題材
沈姓法官指出,去年11月底,她也依醫囑「多出去走走」,短暫出國4天,卻被有心人士截圖散播。同年12月7日,屏東地院一名法官舉辦婚宴多名法官出席,席間有法官向同院法官大肆散布她出國的事。3天後,12月10日晚間,她才從主管口中得知,已有同僚串連提案,要針對她提出修改分案辦法。
屏東地院刑事庭目前編制共有27位法官,包含審判長跟庭長。12月11日,其中15名法官火速連署要修改「刑事庭分案實施要點」,新增「因個人因素請病假超過3個月者,需補分案件」規定,並溯及既往,亦即她病假結束後,要額外再將過去3個月的案量補分回來。該提案在12月23日正式表決,17票通過,唯一確定適用對象就是她。
公開病情仍遭曲解 復職後遇冷眼
沈姓法官說,得知提案後,她不惜在法官內部群組公開病情簽呈,還低聲下氣解釋手術與出國原因,並祝福大家「沒病沒痛」,卻連這句祝福,都被曲解成另有所指。她坦言:「這讓我感到極度冤枉。」
她形容,復職後不僅被多分近40件案件,未結案量從80、90件,飆升到超過140件,還頻繁感受到敵意與冷暴力,「我打招呼,同事卻甩臉色,完全感覺被孤立。」
除此之外,連宿舍丟垃圾這種小事,也被人檢舉到政風室,她平常抒發情緒的臉書也被質疑經營副業,甚至有人對外抹黑她工作能力。她說,這些謠言確實影響到她的調動,「依遷調辦法排序,我59期應優於60、61期,但我沒進台北地院,他們卻調進去了。院長有人事權,同僚在背後抹黑,讓院長誤會我。」
沈姓法官強調,其他法官將她的「出國休養」曲解成「出國遊玩」,刻意忽略她大部分時間都在住院與就醫。她質疑:「照這樣的邏輯,只要找到一個理由,就可以對人霸凌嗎?知法玩法,這不是更可怕嗎?」
她強調,霸凌現象在法官群體中並非孤例,「很多法官都曾遭遇排擠,但沒人敢講,但是如果連法官都被霸凌,人民怎麼相信司法會有公平正義?」她說,自己已調回北部法院,但仍感到身心俱疲。
地院:願提供協助 但沈法官不申訴
不過,有不具名檢察官受訪時表示,法官還是要把社會觀感放在心上,「法官長期請病假仍可領全薪,月領超過10萬元,這些都是納稅人的錢,若休養期間還能出國,難免引發外界質疑。」
另名法界人士也指出,醫囑診斷多為壓力、失眠等狀況,是否屬於真正的重大傷病值得討論,「案件分配原則本就應該公平,同仁聯署修改分案規則,外觀上是經過程序的制度調整,是否等同霸凌,社會可能會有不同看法。」
對此,屏東地院表示,院方得知沈法官稱遭職場霸凌後極為重視,立即依照司法院職場霸凌事件處理流程,詢問沈法官是否有意提出正式申訴,並給予必要協助,但因沈法官向院方表明無意申訴,屏東地院因此未做進一步處理,對沈法官的最終決定也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