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業界傳出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正在加速「去中化」,不僅在即將啟動量產的2奈米先進製程中全面排除來自中國的設備與材料,也開始盤查哪些台灣供應鏈在中國生意「做很大」,最嚴重可能會踢出供應鏈。
業界人士研判,台積電面臨來自美方的壓力,隨著台積電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技術轉移至美國,而美國對「紅色供應鏈」的限制非常嚴格,加上美國政府取消台積電、三星等公司在中國的「經驗證最終用戶(VEU)」 授權,持續加大對中管制力道,對與美國愈走愈近的台積電來說,「去紅」慢脫鉤已然成為供應商要與台積電做生意的潛規則。
供應鏈向本報透露,近期台積電對供應鏈與中國市場關係的敏感度升高,「現在還沒有到會踢出供應鏈的程度,但客戶對於供應商跟中國的關係愈來愈顧慮。」在台積電擴大美國設廠的情況下,台灣供應鏈業者甚至直言:「如果供應鏈與中國關係太好,可能面臨無法進入美國本土的風險。」
業者分析,過去幾年由於台積電擴張迅速,為了提高本地化採購比率,在先進封裝設備擴大採用台灣供應商的製品,讓許多台灣業者「雞犬升天」,同時台積電品牌鍍金下,這些業者在中國市場也賺得「盆滿鉢滿」。
不過台積電積極投入的美國新廠有消息傳出,為配合美國政策,除了原先就是外商天下的前端製程,連過去採用很多台廠的後段封裝設備,也朝向採購五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如應材(AMAT)、柯林研發(Lam Research)的設備。
這也是為何台積電8月12日董事會後,決議通過的機器設備預算案採購對象,大多以外商為主,且疑似員工涉入洩密案的東京威力依然入列,這讓過去隨著台積電起飛的台系業者倍感壓力,擔心在去中化的政策下,被踢出供應鏈。
供應鏈強調,要更換半導體供應商並非易事,因為技術極為精密複雜,即使是微小的環節改變也可能影響良率,因此,供應商與客戶的關係調整需要時間與溝通。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美國擴大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下,掌握最先進製程的台積電很難置身事外,同時這些靠台積電「吃飯」的龐大供應鏈也難逃去中化壓力。
對於去中化的說法,台積電回應不評論市場傳聞,台積電強調,一直以來,台積公司的全球採購策略,是透過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及與供應商緊密的夥伴關係,持續開發多源供應方案、建立多元的全球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