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嘴巴喊打喊殺,腳步卻往日本走
中國「十一黃金週」將至,最新的旅遊熱搜數據顯示,日本再度奪下中國旅客最嚮往的出境目的地。這項消息或許對外國人來說只是旅遊新聞,但對熟悉中日關係的人而言,格外耐人尋味。因為在中國,從小接受的教育、影劇、媒體環境裡,充斥著「小日本」、「鬼子」這些負面標籤。抗日劇一年比一年多,抗日電影每逢紀念日必定上映,小說、網路段子也總要罵上幾句。中國官方在意識形態上始終強調「勿忘國恥」,讓仇日情緒成為世代傳承的政治動員燃料。
正是這群被灌輸「仇日教育」長大的中國人,如今在生活選擇上卻不約而同把日本放在首選:旅遊必去東京、大阪;富豪投資房地產鎖定北海道、箱根、熱海;青年爭相申請東京大學、美術大學;家長甚至以送孩子赴日留學作為全家移民的跳板。罵歸罵,買歸買、玩歸玩,這種「嘴巴喊打喊殺,腳步卻往日本走」的矛盾,正是中國社會深層的弔詭。
意識形態與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與斷裂
中國的教育敘事中,日本被描繪成永恆的民族敵人。小學課本裡強調南京大屠殺,中學歷史課裡再三複誦「國恥不能忘」,電視劇與電影裡更充斥誇張的抗日橋段,甚至形成所謂「抗日神劇」的荒謬文化。這種敘事塑造出民族主義的情緒基礎,將「仇日」當成政治正確。
但現實卻走向另一端。中國旅客在十一黃金週湧入日本,光是京都、沖繩等地,就常因中國遊客過多引起當地居民反感。日本的藝術大學、中學與補習班,已經被中國學生擠爆,甚至出現七成國際生來自中國的現象。更不用說中國富人「爆買」日本房產,北海道滑雪勝地、東京豪宅區,成為中國資金推升房價的新熱點。中國官方灌輸的是仇恨,民間追求的卻是便利、安全、教育與生活品質。這種價值落差,赤裸裸揭露了意識形態與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與斷裂。
這種矛盾心理並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折射出體制操作與文化吸引之間的落差。也正是在這個斷裂中,我們看到中國民族主義的蒼白無力。
蒼白無力的中國民族主義
這種矛盾心理,折射出中國社會對日本的愛恨交織。一方面,仇日教育讓人不敢公開表達對日本文化的喜愛,否則容易被貼上「漢奸」、「跪族」的標籤;另一方面,風行全球的日本動漫、流行音樂、美食、時尚,早已滲透中國年輕人的日常。許多人嘴上說「討厭日本」,實際上卻追著《吉伊卡哇》、買無印良品、嚮往去京都賞櫻。
更深層的意識裂縫在於,這些「仇日情緒」其實是被國家權力刻意操作的工具,用來轉移內部壓力或塑造民族凝聚力。然而,當中國社會經濟放緩、失業壓力加劇時,中產階級反而更用腳投票,選擇移居或投資日本。這不僅是一種消費選擇,更是一種對生活秩序、法治保障與教育環境的嚮往。嘴上喊著「日本侵略者」,心裡卻清楚「日本社會更宜居」。這份矛盾,不僅讓中國民族主義顯得蒼白無力,也讓外界看見其缺乏文化自信。
民族主義動員 立不住、站不穩、行不遠
十一黃金週的旅遊熱搜,恰好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中國官方灌輸的仇日敘事,與民眾真實選擇之間的巨大落差。當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到日本旅遊、留學、移居,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矛盾將愈發明顯。民族主義或許能動員短暫的情緒,但卻無法塑造長久的信任。
事實上,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於禁止與辱罵甚至是堆積仇恨,而在於能否在平等交流中展現胸襟,尊重與包容。習近平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但現實正好相反。中國展現出的民族主義,注定立不住、站不穩,更行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