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岡輝說,有些加盟總部會把一些店面炒得風風火火,營造排隊盛況,或以「保證月淨利20萬元」、「加盟金0元」等吸引加盟主,沒搞清楚就投入鉅額儲蓄或退休金,但其實「魔鬼藏在細節裡」。
他指出,由於法律並未明文定義何謂「加盟金」,所以有些業者可能利用此漏洞,將成本分拆至「商標授權金」、「教育訓練費」、「加盟期間不定期輔導費」等其他名目收取,最後總費用可能還會比光收加盟金來得高。這種「朝三暮四」的手法,容易讓加盟主只見表象的「加盟金0元」,而忽略了實質需付出的總成本。
此外,部分加盟總部在廣告中「保證月入20萬」等宣傳,儘管廣告聲稱保證獲利,但實際簽訂的合約書中卻沒有這項承諾,也可能構成誇大不實廣告,甚至有詐欺或違反《銀行法》疑慮。因為一般店面難以保證利潤,加盟主應警惕任何保證獲利的承諾,並仔細核對合約內容與廣告是否相符。
善用政府網站查詢背景 加盟前做好田野調查
林岡輝指出,加盟前必須主動索取並詳細審閱相關法律文件,而非僅憑廣告片面之詞就倉促簽約。這些文件至少應包括「加盟重要資訊」及「加盟契約書」。他認為,政府主管機關應加強宣導,提升加盟主取得並理解這些法律文件的意識。
根據公平交易委員會訂定的《對於加盟業主經營行為案件之處理原則》第3條規定,加盟業者有義務揭露重要資訊,加盟主在加盟前就必須取得這些資料,若加盟總部未提供,公平會就可依法開罰。
他表示,應揭露的關鍵資訊項目包括開始營運前後之各項費用、授權智慧財產權的權利名稱與範圍、經營協助與訓練指導的內容,以及加盟期間對加盟經營關係的限制等。林岡輝建議,加盟主應將不同加盟業者提供的費用及金額,依照上述項目逐一列出總表進行比對,才能釐清實際需付出的總成本,評估加盟是否划算、是否能獲利、多久能回本,來判斷該加盟體系是否值得投入。
此外,加盟主也應在簽約前自行上經濟部商業司網站及司法院判決資料檢索,查詢加盟業者成立時間、過去有無加盟糾紛,甚至親自做田野調查向現有加盟主探詢,透過與其他已加盟者交流,最能了解實際營運狀況、費用收取、經營模式是否真實有效,來判斷是否能成功複製豐厚獲利,方能邁向創業成功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