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連續執政三屆 民進黨必須從警鐘中得到教訓
距離2028年連任總統選舉,還有三年多,賴清德總統將面對前所未有的嚴苛挑戰,圖為賴清德出席16日淡江大橋合龍典禮。攝影鄒保祥

|即時

少見連續執政三屆 民進黨必須從警鐘中得到教訓

mirror-daily-logo

2025/09/21 06:10:00

鄭力軒/作者1974年生,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前後任職於中山大學與政治大學。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在七月、八月兩次大罷免投票均以失敗告終後,台灣政治格局也產生了反轉。相較於年初賴清德總統與民進黨政府的支持度仍維持高檔。在罷免失敗後跌到谷底。對於這個戲劇性變化的原因,特別是綠營在罷免期間策略是否失當,賴清德混亂的團結十講以及雜質說所引發的反效果,以及是否有藍白選民加入罷免陣營,各界已有許多精采的論述與分析,筆者在此嘗試以整體的角度分析大罷免失敗的背景,以及後續的變化以及應對之道。

一,罷免不僅反映民眾對綠營的不信任,也反映對直接民主的不信任:

這輪投票普遍被認為對民進黨政府投了不信任票,但除此之外,筆者認為也是對罷免與公投兩個直接民主的制度投下了否定票。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某個程度來說,在強化直接民主的訴求下大幅降低了罷免以及公投的門檻,這次投票一定程度上也是否決了這兩個制度。其中固然2018年公投綁大選,以及韓國瑜、陳柏惟與王浩宇的罷免得以成立,但除此之外無論哪一方發動的罷免與公投均告失敗。
從黃國昌罷免案,黃捷罷免案,美豬等四大公投、林昶佐罷免案,十八歲投票權公投案,謝國樑罷免案,南投縣議員陳玉玲罷免案,此次兩次罷免投票以及核三公投案,可以說絕大多數都遭否決,即使是陳柏惟被罷免、補選也是由綠營的林靜儀勝出,並沒有帶來權力的更迭。可說唯一造成席次轉變的只有韓國瑜罷免案。如果再加上藍營無法找到連署人導致抄名冊入獄的事件,可說台灣民眾大致上拒絕了常規選舉外的直接民主投票。

二,川普效應是台灣政局房間裡的大象

大罷免運動的先盛後衰,川普效應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國際因素。可以說在一個重要的指標是賴清德總統的滿意度;儘管在今年年初仍然罕見地維持在五成上下,但在三月川普對等關稅宣布,台灣被課以32%的高稅率後後就快速降低,至今沒有回復。雖然賴總統的滿意度下降未必能直接歸因於關稅,但關稅所帶來的不安確實相當程度衝擊了中間選民對罷免的關注與支持。
表面上看來,川普的關稅似乎對總體經濟沒有太大影響,而延遲執行也消弭了高稅率的巨大衝擊。但原因主要來自於目前對於AI相關製品的龐大需求以及這個部門台廠卓越的競爭力。相形之下,一些原先就苦於中國削價競爭的傳產,近兩年甫撤出中國而移往東南亞或是回流。對等關稅再度帶來了巨大衝擊和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整體經濟的不確定性也衝擊了內需。在總體經濟高度成長的同時,台灣這半年的消費卻陷入停滯甚至衰退,反映出巨大不確定性下台灣民眾對未來普遍的不安全感。相對於出口的電子產業,內需部門僱用了更多的人力,也與一般人的「經濟體感」有更深的關聯。當多數民眾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對大罷免自然具有疑慮。
除了直接的經濟衝擊外,川普的劇場式施政也衝擊了民眾對台美關係的信心。包括依個人情緒任意的稅率變動,將與美貿易描述成佔便宜,對既有盟友關係與條約的無視,動輒以勒索式口吻要求投資等,這些作為乍看威風,在國際上均助長疑美情緒,在台灣也衝擊民眾對台關係的信心。
綠營在外交與經濟政策上主軸是強調聯合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對抗中國,疑美情緒的增長對綠營的支持度尤其不利。如果放在全球脈絡來看,大罷免的失利並不是特例;自川普上台以來各國親美的政治力量紛紛在選舉中落馬,相對的與川普保持一定距離的政治力量則紛紛勝出。在加拿大、澳洲、南韓等地的選舉均為較為疑美的力量勝選。
20250903^EEMD^賴清德宴請邱議瑩_蘇巧慧_蔡易餘_出來受訪柯建銘_攝影李智為 (3)_2025-09-19.jpg
賴清德開始展開黨內整合的工作,圖為3日在賴清德在官邸宴請黨團立委。攝影李智為

三,進步政策與本土意識的政治號召已達飽和

儘管重啟核三公投因贊成票數不足而失敗,但投出擁核與反核票數的懸殊比數仍然震撼許多長期推動反核的環保團體。事實上這兩年在AI巨幅電力需求,以及風力與光電弊案叢生下,近年的民調早已顯示台灣民眾擁核與反核的比例已達6:4甚至2:1。相對於十年前社會普遍的反核聲勢以及對再生能源的廣泛支持,目前的民意已經呈現非常鮮明的逆轉。
反核這個被稱為民進黨神主牌的議題只是冰山的一角,整體而言如同小笠原教授所指出,過去十年民進黨執政的兩個意識形態支柱—社會政策上的進步主義以及外交上的本土意識,最近的民意均出現逆風。再加上前述川普政策所引發對外交路線的不信任感,可以說在目前台灣民眾的政治意向中,民進黨已經從過去十年的多數慢慢退化到少數。
這是否意味著民進黨政府將在將在2028失去政權呢?對此筆者亦有相當的保留,主要在於現階段對民進黨政府的不滿,未必可以轉化成對藍白陣營的穩固支持。然而關鍵在於民進黨政府能否面對自己已在守勢的階段,而在以下課題做出調整。
首先,必須更系統性地盤點、承認並試圖解決民進黨執政十年以來所累積的問題。舉例而言,再生能源當然是台灣必須走的路,這十年也進展斐然。但前陣子綠能執行中心副執行長收賄遭到收押的事件,顯示出問題已經上升到中央層級,民間諸多質疑並非空穴來風。同樣的,在經濟恢復成長動能人均GDP即將超越韓國之際,也必須面對成長果實仍然分配不均,許多國民特別是青年在居住問題與薪資問題上的挫折。
這兩年教師與護理師大量離職,也反映教育以及醫療問題上的失策。今年西南沿海的風災更凸顯出地方施政的重大課題。今年七月丹娜絲颱風罕見地從西南沿海登陸,造成嚴重的災害。在災害後續的處理上,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有不少明顯瑕疵,特別是災後基礎建設復原緩慢,加上這個區域既有房屋老舊、村落凋敝等問題,導致許多受災房屋長時期破損、缺水缺電,許多老人處在相當惡劣的居住環境中。近日《天下雜誌》民調,台南市長黃偉哲的滿意度大幅下滑到墊底,顯示出風災的政治效應。
其次,必須就目前國際局勢調整外交論述與方針。這波民意大跌的原因之一是對川普對等關稅的應對被認為緩慢而不足,其中固然有相當多因川普作風而起的非戰之罪,但民進黨政府既有的民主供應鏈」論述與政策框架已顯然無法完全因應變局,也是不爭的事實。誠然台美各方面實質合作仍然緊密,台灣的國際處境也沒有疑美的本錢,但如何調整論述產生更能說服國人的說法與方針,是在國際變局中必要的工作。
最後,在網路的高度發展下,目前的傳播模式早已脫離早期中心化的大眾傳媒,而日益由分眾的自媒體或各種針對特定對象的小眾媒體所取代。無論就輿情的收集上以及政策的宣傳上都需要有適應新時代的做法。整體而言,民進黨在臉書長文時代掌握先機,成功掌握當時年輕人的重要關鍵,但在接下來的影音時代則左支右絀。也是將年輕選民拱手讓給白營的重要關鍵。特別是賴政府封閉決策單向傳播的慣性,更是在當代的傳播模式中相當不利。能否善用當代的傳播模式轉守為攻,將是重要的關鍵。
在總統制的民主國家中,鮮少有單一政黨可以連續執政三屆。即使美國在二戰後也僅發生一次,主要原因就是長期執政必然帶來各種問題弊端,同時選民也很容易產生「換人做看看」的心態。大罷免失敗的可說是警鐘提早敲響,對賴政府來說未必不是壞事,端賴能否從其中得到教訓了。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原標題為:大罷免失敗後的省思)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