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潰提會怎樣?74年前慘案「奪74名國軍性命」…連長為救弟兄被浪捲走
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紀念殉職的74名官兵。圖/翻攝自FB/嘉義縣梅山鄉公所

|即時

堰塞湖潰提會怎樣?74年前慘案「奪74名國軍性命」…連長為救弟兄被浪捲走

mirror-daily-logo

2025/09/24 13:35:00

編輯:

古靜兒

花蓮縣光復鄉昨(23)日下午因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頂溢流,溪水暴漲導致馬太鞍溪橋被沖毀,滔天洪水夾雜泥沙湧入市區,讓光復鄉瞬間成為重災區,目前已釀14人死亡、34人受傷、124人失聯,死亡人數恐仍攀升,現場林保署工作人員更指出,如果堰塞湖溢水一直沖刷,溢流口就會越變越大,剩下的水也會隨之被衝下來。事實上,台灣過去也曾遇過死傷慘烈的堰塞湖溢流悲劇,甚至奪走74名前去救災的士兵性命。

草嶺潭堰塞湖悲歌!從清代崩塌到1951年潰堤奪74命

「草嶺潭」是雲林縣古坑鄉草嶺地區因特殊地質與地形,歷來多次因豪雨或地震造成土石崩落,阻斷清水溪而形成堰塞湖,而第1次堰塞湖的時間可追溯至1864年,當時山崩堵塞溪道、形成水潭,直到1898年被洪水沖毀。
第2次堰塞湖形成是在1941年12月17日的嘉南大地震,並於1942年8月10日的連日豪雨導致大規模山崩,形成壩高約170公尺的堰塞湖,自此被後人稱為「草嶺潭」。草嶺潭一度蓄水量龐大,且存在近10年,卻成為潛藏災難的「天然水庫」。
直到1951年初,由連長李柏春率領、駐紮台南鹽水的國軍常山部隊工兵營第三連,奉命開鑿嘉義梅山至雲林草嶺間的公路,工程歷經89天終於完工。原本官兵一夥人正準備返回台南鹽水駐地,但因山區豪雨導致草嶺潭附近公路坍方,全連官兵再度奉命進駐搶修,為了避免擾民,官兵並未借住上方民宅避雨,而是在草嶺潭下方搭建七座茅草營房。
不料,草嶺潭因連月豪雨不堪負荷,最終於1951年5月18日清晨崩塌,洪水瞬間如海嘯般傾瀉而下,導致130名官兵全被大水沖走,只有56人倖存,74人不幸罹難。倖存者事後回憶,當時清晨雨勢滂沱,積水短短3分鐘內就暴漲成滔天巨浪,還有許多已脫險的官兵為了搶救同袍、軍械而再度返回營地,結果葬身浪中,就連擅長游泳的連長李柏春最後也為了救援弟兄而殉職。
國軍事後多日搜救都未能尋回遺體,只能在嘉義梅山公園設立殉難官兵衣冠塚,並豎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政府也在2010年將這74位官兵入祀嘉義市忠烈祠射日塔,以供後人追思。

921大地震又山崩奪命!時隔26年再形成堰塞湖

後來於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921大地震再度引發草嶺山崩,造成29人罹難,並堆積出長5公里、高50公尺的天然土壩,蓄水量一度達1億25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形成「新草嶺潭」,除了一度成為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當時也是當地觀光景點,甚至有人經營遊船,縣府也曾考慮將新草嶺潭作為新水源。不過新草嶺潭在2004年敏督利颱風豪雨侵襲後沖垮壩體,自此消失。
如今26年過去,草嶺地區又在今(2025)年7月因丹娜絲颱風豪雨釀成土石滑落,形成第5座堰塞湖,經水利署評估蓄水量達2245萬立方公尺,甚至一度蓄至9分滿,因無法接近壩體,水利署認為屬立即危險等級,也隨即向附近鄉鎮發佈潰決警示。這次形成的草嶺潭於年7月9日晚間溢流後,水位下降23公尺,蓄水量降至420萬立方公尺,且已恢復通洪能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