曽聰智/退休環工技師
花蓮的災害,是天災,更是政治的試煉。
人民已經看見志工的感動,但還沒有清晰的感覺到政府的身影。
此刻,民進黨若還遲疑,還在乎口水或自行「護短」,那無異承認自己缺乏應變能力。社會只看結果,不聽解釋,選擇口水或護短,這種心態等於是把主導權拱手讓給政治上的對手。因此「識時務」的道路是,快速展现果決和強大的領導力,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配得上是個執政的黨。
所以,幾個看法供参考:
一、儘速強化在災區的「中央災害應變指揮所」
行政院或總統府最好有能代表首長的幹員(比如,如果可行的話,由總統侍衛長擔任)駐點指揮,不能只是一日勘災。
領導人要和災民同在,讓全國看見「政府不只是來看,而是留下來指揮」。
這是象徵,也是責任。
二、把志工納入公權力體系
志工是社會的驕傲,但如果沒有整合,會出現人多卻無用的混亂。
政府應成立「志工總隊指揮部」,由地方政府、軍警、消防共同協調,讓志工與充份的機具能各就各位。
這樣做,既能維持志工的感動,也能讓社會看到「政府有能力把人民的愛心化為有效的行動力」。
三、每天對全民簡報,讓人民看見進度
藍白會用「己經美化過」的過往國民黨救災歷史故事來做比較性的攻擊,他們不需要真的出手救災,只要拿歷史上的行政院長「辛苦救災」的故事來對照,就能營造出「綠營怠惰、藍營用心」的印象。
但人民只在乎今天,所以也該每天召開記者會,公布「今天清理多少、救出多少、安置多少」,並且強調「志工+政府合力」的成果。
把災民的故事、志工的汗水,都納入政府的簡報裡。這樣,民眾自然會把掌聲也分給政府。
四、把救災當成民進黨的轉折點
這次不是單純的救災,而是民進黨政治命運的考驗。
如果政府在災區的存在感輸給志工的熱情,那麼對手只要落井下石,就能把民進黨打到谷底。
相反地,如果民進黨能展現真心、責任與領導力,這場悲劇將會成為民進黨重新贏回人民信任的契機。
人民的眼睛雪亮,人民要的不是口水,不是澄清稿,而是你真的在現場、你真的在帶頭。
民進黨曾經是台灣社會的希望,因為它敢說、敢做、敢犧牲。但今天的民進黨,卻常被看作另一個「管理型政黨」。沒有理想,就無法凝聚人心;沒有熱血,就無法激發新世代。今天的挑战,並不是要民進黨拋棄務實,而是要將「理想」和「務實」重新結合:理想給人方向,務實給人信心。
民進黨若想浴火重生,必須在這次災難的救災行動中拿出果決與力量,領導社會、整合能量。否則,等待到的後果,將不是人民對民進黨的再依靠,而是疏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