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在這場乍看如同「民意如花開」的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裡,細探其背後的權力構造與暗流湧動,依然仍看到日本政壇深處那股未曾褪色的「造王者」魔法,見證在派閥勢力、世代交替與政治磨練的拉扯下的權力轉移與交換。
儘管「安倍女孩」高市早苗的極右保守立場一度令黨內擔憂,甚至在選前仍不被看好,但卻在一夜之間成為日本最耀眼的花朵,背後的「造王者」當屬老謀深算的前首相麻生太郎,又在這次的選舉過程中刺下一顆造王根基的棋子。
不可思議的高市早苗勝選劇本
自民黨內的主要派閥勢力,舊岸田派和現任首相石破茂都不可能支持高市早苗,在高市所處的舊安倍派實力大不如前,前首相菅義偉更是小泉的鐵桿支持者,「唯一」的派閥麻生太郎遲遲不表態,派閥內部甚至還有大將直接支持小泉陣營。
這直指一個現實:怎麼看高市在(國會)議員票不可能拚贏小泉,甚至連林芳正都贏不過,這從第一輪投票的結果即可直觀。高市最大的優勢是黨員票,若和小泉在議員票的競爭上無絕對優勢下,將無法抵消議員票的差距而得勝。
但小泉「網軍刷好評」事件給了高市早苗一個絕佳的機會。高市陣營終於拾獲一個不可思議的勝選劇本。只不過這個劇本要滿足2個條件,一個是麻生太郎要堅定支持高市;另個是黨員票要大勝,再通過黨員票的大勝,反過來影響議員投票。
決選的終極結果讓這個不可思議的劇本上演。選前最後一刻麻生太郎宣佈「要支持黨員票最多的候選人」。
端詳高市的勝選劇本,凸顯出在細微裂縫中尋找突破可能性的個性。她上下求索,不只在永田町拜會派閥大佬與國會議員爭取支持,也跑遍地方支部以鞏固黨員基本盤。
高市在自民黨內,並非具備能一舉獲致強大共鳴力的人氣巨星,甚至她的選情截至選前,《日經新聞》等媒體預測高市首輪僅130票與林芳正爭奪第2名進入決選機會,且PolyMarket選前一天調查高市的勝率僅13%。小泉的網軍操作及政治歷練火侯不足,最後「造王者」麻生太郎的臨門一腳,共力把高市早苗推向權力高峰。
突破口:權力真空期不具威脅的棋子
高市的崛起,不似火山爆發,更像月色下的潮汐。她的保守立場、安倍派血脈與地方扎根,讓她在派閥鬥爭的縫隙中保有一絲喘息。面對舊岸田派、林芳正等派閥的封鎖,與小泉的明星效應,原本不具絕對勝算機會。但在權力空窗期被利用的中性角色特性,忽然成為各方能暫時寄託的容器。她既能被視為安倍遺緒的延伸,又不會挑戰舊勢力的根基;既帶著女性領導的象徵意義,又足夠「可控」。
正是在這種凡塵之中,她在自民黨內成為了一個不具絕對威脅的棋子,既不夠強大足以被狙擊,亦不夠弱小而不被完全漠視。這樣的角色,在一場看似零和、派閥合縱連橫的內部選舉裡,反倒具備一種「變數」價值,成為「造王者」關鍵槓桿力、權力交易及王者勝出的突破口。
麻生太郎:控盤的權力精算師
麻生在這一盤政治棋局中,無疑是操盤者,也像是個拆屋重建的最後「釘子戶」,十足的「權力精算師」。他在選前遲未表態,其實正是等待最大化籌碼的機會與條件。他要看哪一方真正具備可塑性、可包容性、可被回報性,然後在關鍵時刻下押注。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沒有錯。他最終以「第一輪黨員票得票最高者」為依歸的謀略,使得議員票在決選中作用力急轉直下。他一聲令下,使其影響範圍內的多數議員,從支持第一輪敗陣下來的小林鷹之、茂木敏充等關鍵派票數重新倒向高市早苗,槓桿逆轉勝。
這樁操作深具典型派閥政治的味道:不必在一開始就展露傾向性,而在觀察過多方態勢後,一旦時機成熟,即可以一個裁決式的指令重塑戰場。這就是「造王者」的本意——掌握造王權,而不必先公開支持王者。
自民黨內許多派閥在 2023至2024 年因政治獻金醜聞相繼聲稱解散,派閥旗號已不若昔日鮮明,表面上是「派閥消解時代」,但實質利益網絡並未瓦解。麻生派仍在國會中保有 40 多名議員的影響力,是少數尚能以舊有勢力動員力見長的殘存派閥。
高市的勝利,其實正是麻生這張久經沙場的老手牌,最後被悄然抽出來,在對錯難辨、各方動搖之際一劍封喉。
權力計算的細緻操盤:從票數到情勢判斷
從第1輪到第2輪投票,高市勝出的關鍵在於「黨員票的領先」與「議員票的整合反超」。這兩個層面都不是偶然,而是精密算計的產物。
高市在黨員(地方黨支部、基層黨友)中取得119票,遠勝小泉的84票。但在派閥運作與議員票的倒流中勝出。在第一輪議員票中,高市僅得64票,遠落後小泉的 80 票。這意味著她在國會內部的直接控制力尚弱。但到決選時,議員票迅速攀升至 149 票。這個劇烈的轉折,正是麻生「議員投給首輪黨員票最高者」計謀的實質效果。
這也說明,在國會精英的議員票中,其實高市並不佔優勢。但高市在黨員票的壯大聲勢,成為一把壓力槓桿,使得原本傾向其他候選者的議員,在壓力與誘因間瞬間轉向。
在選前,小林與茂木的支持者潛藏著可調度的票源。麻生的算計是,首輪讓票給某些候選人以降低被針對的風險,決選時再集中投向高市。這種「撥票再回流」的操作,是派閥間長年流傳的權術,暫時給予小利益或保證,以保全最後的大回報。
在高市取得黨員票領先時,為議員間製造一種「風向已定」的心理壓力。畢竟,在黨內選舉中,多數議員都不願成為「少數票叛逆者」。在這樣的情境下,原本可能棄她而去的議員勢力,也可能因為漸行漸遠及不願攖其鋒與大勢為敵的算計,而調頭追隨。
因此,這場選舉不僅是票數的競爭,更是時間、民意、壓力、信任與利益的纏鬥。
造王者、被造者與新未來的三重張力
高市早苗的當選,固然是一個驚天的逆轉,但她正身處於一個懸崖邊緣:是王者,但並非絕對自主;是新王,但仍被舊勢力牽制;她面對的是一個複雜、多元而對立的日本政治舞台,而不僅僅是一黨一派說了算的「一個人的武林」。
首先,高市面對政治交易與整合分歧的矛盾。內閣如何組成、利益的分配及政策議程與政策等都需談判調和,除需面對黨內的競合外,亦承受黨外的壓力,麻生派的期望、安倍派的餘音、與公明黨的合作、在野黨的批判與民意的考驗等,每一項都可能成為拉扯她的繩索。
第二,高市在國會內部的直接影響力尚弱,與其他派閥的關係並不牢靠。如何鞏固信任與權力是重中之重,否則可能成為弱勢的總裁與總理,只能在多方博奕下生存。
第三,新內閣多重張力的考驗。在外交上,高市是保守右派,她若選擇強硬路線,必然觸動中國與韓國的敏感神經;若選擇柔性調整,她恐被保守派質疑軟弱。在派閥上,她必須在麻生派、安倍派遺緒以及世代合作間維持平衡;在改革上,她所能承接的並非翻天覆地的變革,而是壓抑已久、張力累積的縫隙修復與制度調整。
高市若能在這三重張力中游刃有餘,她或能成為真正具時代意義的首相;若稍有偏差,她可能淪為被動的轉折符號,最終成為「被造者」的宿命註腳。
站在歷史舞台中央,又如在陰影中綻放的花
在歷史舞台中央,又如在陰影中綻放的花政治有時像一場交響樂演出,看得見的是指揮、樂器與音符;看不見的是演奏者與聆聽者潛藏的心情,以及那無形的暗線切換。
高市在這次總裁選舉裡,猶如一段突然高亢的旋律,被那條隱藏在暗處的線路牽拉起來。麻生太郎是那幕後的藝術總監,並不需要自己走上舞台,只要拉動幾根線,就能讓一朵原本平凡的花朵在夜色中怒放。對他而言,這是一場政治投資的藝術,是權力的延續,也是合作利益的計算。
但這朵花是否能長久盛放?是否會在暴風中被撕裂?這是高市必須面對的命題。她可能成為那種「借風而起,獨立而立」的政治人物;也可能被扶推一把的「造王者」拉回至舊格局的陰影裡。
而麻生太郎這位年逾八旬的老將,想要的不僅是製造一位王者,更是希望在這個新主的背後,麻生派得以繼續牽繫著那條暗線。
在此,我們看見一個熟悉的場景:權力更迭的外衣底下,政治本身仍然是一場「造王者」的劇本。光影之外,是無數人在暗中計算,在縫隙佈局。高市的勝利,是一次高度競爭的風口,也是一次精算的操作。她所能掌握的,既有機會也有危險;她所不能逃避的,是那條條看不見卻牢牢縫合的權力線圈。
高市早苗站在歷史舞台中央,如一朵在陰影中綻放的花。她背後的光,來自大佬的燭火;她面對前方來襲的風,來自世代的呼喚、派閥的整合、經濟成長的困境、少數執政的掣肘及地緣政治的挑戰等。這場劇幕未完,但已能確定的是,造王者的影子仍長長地刻印在日本政治的地平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