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限制印巴升溫 中國趁隙「以武護經」
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JF-17梟龍戰鬥機。圖片取自東方ic

|即時

美國限制印巴升溫 中國趁隙「以武護經」

2025/05/15 06:20:00

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2025年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再起,中國製武器大放異彩的背後,其實是美國對F-16、P-8A與AH-64D等美制武器的嚴格「最終用戶」限制,使得戰場上只能採用其他的武器平台與系統。

一、衝突真相未明 中國急於幕後出手

雖然印巴衝突的真相尚未完全釐清,但是已知是在印度控制區域的喀什米爾地區帕哈爾加姆(Pahalgam)遭受攻擊。然而在對話和協商尚未啟動之前,中國便已派遣非戰鬥人員作為Link-17系統的現場人員進行指導,建構「空—天—網」一體化作戰網路。
在中國的幫助下,巴基斯坦成功的整合JF-17(Block III)、殲-10C、ZDK-03預警機與KREED-2等設備,實現低空穿越複雜地面廊道,克服複雜的地理與電磁資訊,成功以PL-15E空對空飛彈越境打擊印度境內的軍機。
中國之所以急切的在幕後介入,並不是為了打開軍武市場,中國主導的中巴經濟走廊與瓜達爾港和印度洋的安全,在二戰八十年終戰紀念日之際促使印巴衝突增溫,更是對人類和平的莫大諷刺。然而,透過中國在背後的加持,這才造成,成為衝突的另類「幫兇」。

二、中國製造武器如何在印巴衝突大顯風采

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的JF-17與殲-10C已占其空軍主力編隊70%以上,逐漸取代美製裝備的比重,也幫助巴基斯坦免於受限於美國的政策發起攻擊。部署於上述戰機的PL-15E遠端空對空導彈,成功擊落兩架印度Rafale與Su-30MKI,。
巴基斯坦還使用中國製的CH-4B系列武裝無人機開展偵察與精確打擊,作為美製MQ-9B的替代品。搭配巴基斯坦引進中國技術研製的沙帕爾-II型(Shahpar-II Block-II),以蜂群戰術多次對印控喀什米爾境內目標實施定點打擊。巴基斯坦從地緣政治或是軍事科技層面,成為中國面對印度名符其實的「代理人」。

三、美國武器政策限制,中國裝備成主角

由於美國《武器出口管制法》及Leahy條款禁止印巴在非反恐和侵犯人權行動中,大規模使用美制F-16、P-8A與阿帕契直升機,雙方必須依賴不受美方監管的裝備。巴基斯坦F-16的後勤與彈藥供應受到美國監控,美製裝備的使用有著被限制的風險,迫使巴方減少美製軍機,轉向中國製的JF-17與殲-10。
印度的P-8A海上巡邏機與阿帕契直升機,同樣因「最終使用者協議」限制,多用於情報收集,而非深度打擊行動,進一步讓其他國家的武器在衝突中搶佔主導地位。
由於巴基斯坦的武器系統相對單純,除了美國以外就是中國製產品,不似印度尚有自製、俄國和法國製的武器。由於印度武器系統的多種標準,至今仍難相容於相同的資料標準與系統接口,甚至還造成後勤與保養上沉重的料件與人力負擔,龐雜但缺乏標準的體系,一如印度境內的政治與社會制度。同樣具備法國與美國軍備的台灣,更應借鑑印度軍方的系統性問題。

四、俄國勝利日與南亞戰火 中國的雙重身影

2025年5月9日,中國高層在莫斯科紅場參加「勝利日」閱兵,紀念二戰勝利80周年,重申和平與反法西斯精神。但幾乎同時,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與顧問團隊已深入衝突前線,指導巴方作戰,説明其擴大局部打擊規模,對印度進行反擊和越境行動。
迄今,帕哈甘姆恐襲的幕後真相仍未查明,中國卻率先派員參與戰術指導,凸顯其在地區衝突中既是和平宣導者又是利益推手的矛盾角色。在紀念人類和平的重要節日,中國在俄國加入侵略者的活動,同時也實質的推動南亞的另一場衝突,使得節日淪為政治話語,利益凌駕於人類歷史的傷痛。

五、中國幫助巴基斯坦 實為地緣利益

2024年上半年中印邊境緊張有所緩解,中國已不便再對印度尋釁。為避免自身在南亞後院影響力減弱,中國通過支援巴基斯坦,保持對印度的戰略牽制,確保南亞局勢對自身有利。其目的是為了中巴經濟走廊與印度洋的安全,尤其是作為「珍珠鍊」戰略樞紐的瓜達爾港,
中巴經濟走廊(CPEC)連接新疆至瓜達爾港,是中國繞過麻六甲海峽、保障能源與貿易通道的戰略要道。由於行經喀什米爾地區的安全險峻,恐襲頻發,中國必須以武力支援和「聯合反恐」演習,確保中方人員和基礎設施安全,維護投資回報。為打擊印度在喀什米爾地區的影響力,將中印邊境的衝突轉移至印巴爭議地區,不只能持續對印度的滋擾,還能化明為暗,避免和印度在「全球南方」引發爭端的口實。

六、實戰背書激起市場熱潮與道義反諷

儘管JF-17與殲-10C在實戰中贏得「活體試驗場」背書,多國已表達關注,例如:埃及、阿爾及利亞,廣泛關注中國軍事裝備的性價比,以及相對於美國沒有政治附加優勢。
然而,「以武護經」模式讓中國的全球和平倡議蒙塵:紀念二戰反法西斯的和平精神與支援地區衝突的現實形成尖銳對比,損害中國試圖在國際上扮演「調停者」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背後可能有著外交與軍方之間橫向溝通的問題,軍方需要軍事衝突立功,卻因此破壞外交領域可能的發揮空間。
中國的介入已形成對巴基斯坦可靠的支持,中國希望「巴鐵」是面對印度最有效的工具,但是仍得面對與美國之間的影響力競逐。畢竟巴基斯坦軍方長期以來幫助美國進行各種「拿錢辦事」的反恐行動,巴基斯坦軍方自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以來已與美國形成依賴路徑,中國的加碼能否減少美國的影響力,值得後續密切關注。
對台灣而言,若能在無人機技術與現場經驗與印度合作,也或許是先期驗證我國目前無人機計畫的場域。若要在現實上跨越台印之間的政治現實,或許能以現有的「軍用商規」計畫在灰色地帶運作,為我國的航太與軍工產業尋求整廠輸出的機會。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