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銘指出,體內看似早就痊癒的病毒、細菌或是寄生蟲,如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幽門螺旋桿菌、人類乳突病毒、B型與C型肝炎病毒,甚至是血吸蟲、肝吸蟲這類寄生蟲,其實沒有離開身體,而是偷偷改變體內的免疫環境,悄悄關掉原本會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煞車燈。
他接著說,身體會給予人們警訊,只是我們不習慣去傾聽,舉例有些人反覆胃痛,自行買成藥吃,卻忽略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問題;有人對肝炎不在意,直到健檢報告出現紅字,才知道肝功能在慢慢變化,這些微小的變化,就是病原體正在偷偷改變我們免疫系統的證據。
張家銘指出,這些現象可能會讓免疫T細胞疲憊無力、讓殺手細胞失去戰力,「甚至把我們的免疫『隊長』樹突細胞給迷惑,讓整個免疫軍隊看不見敵人。更可怕的是,它們還會扶植調節型T細胞,在一旁勸退其他免疫戰士『不要打,不要鬧』,讓癌細胞變成貴賓,不受干擾地壯大起來」。
張家銘建議有4步驟可以反擊,第一步就是重新看待日常的「小毛病」,如果常覺得胃不舒服、容易疲勞、牙齦反覆腫脹、婦科檢查常有異常、肝功能常飄紅,請不要忽略。這些狀況,可能就是免疫系統長期受病原體干擾的跡象。
第二步是主動安排檢查,若有肝炎家族史、胃部不適、曾有性傳染病史,請記得定期做肝臟超音波、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測試、子宮頸抹片等。這些並不是浪費時間的例行公事,而是幫人早一步發現免疫失衡的警訊。
第三步是疫苗,像B型肝炎疫苗與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能有效降低癌症發生率。如果您的孩子還沒打,請盡早安排;如果您自己沒打過,也值得詢問醫師是否可以補打。
最後就是,飲食與腸道健康不能忽略。腸道菌與免疫系統關係密切,請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多吃發酵食品(例如優格、味噌、納豆),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反之,少吃精緻糖、加工肉、反覆油炸的食品,才能避免讓「壞菌」壯大、發炎加劇。
至於很多人會詢問該怎麼預防癌症,醫師認為癌症不是等有症狀才開始,而是長期妥協免疫力後的結果,研究說明,病原體早就住進我們身體,甚至改裝了免疫軍隊,那我們要做的,絕對不只是等它發病,而是提早阻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