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倒數,這場原被認為將平穩落幕的黨內選舉,意外挑起派系、世代與路線的多重角力,也延伸成為國民黨未來權力版圖與方向設定的代理人之戰。黨內外幾乎都明白,這場競爭的多位主角,都不會是2028年的總統候選人,但黨主席一職,卻握有決定權力分配與政策走向的關鍵角色。換句話說,這場選舉不只是權力的爭奪,更是一場價值與信任的試煉。
國民黨的危機,其實不是選舉的輸贏,而是信任的流失。多年來,國民黨在核心論述上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過去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理想的政治語言,曾是明確的目標;但在今日主體意識強烈、民主成熟的台灣,這個目標早已脫離現實。面對中國持續的軍事威脅與灰色滲透,國民黨需要更明確的立場,清楚界定什麼是台灣的最大利益,什麼是中華民國的安全底線。模糊的「九二共識」或曖昧的政治語言,也許能暫時安撫部分傳統支持者,但無法讓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重拾信任。
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必須誠實面對與中國之間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當部分國民黨政治人物在中國設廠、經商、甚至參與政策顧問工作時,台灣社會自然會懷疑:在面對中國壓力時,國民黨是否還能堅守原則、捍衛主權?這不是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國家安全的基本問題。唯有明白畫清紅線、國民黨才能逐步重建社會信任。
同樣需要改革的,是國民黨的政治文化。長期以來,國民黨深受派系運作與家父長式結構影響,黨內決策往往仰賴權威與人情,而非理念與政策。這樣的文化不僅讓新世代難以發聲,也阻礙了政黨的創新與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年長者領導政黨,不一定意味會走回家父長路線;而年輕世代的政治人物,也不必然代表改革與開放。真正的關鍵不在年齡,而在於心態與做法。台灣政壇不乏「年輕卻老派」的政治人物,以「聽命文化」、看風向、服從派系為行事準則。這種政治風氣,正是國民黨必須徹底打破的惡性循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國民黨並非沒有民主的基因。孫中山先生在夏威夷創建興中會時,三民主義的核心精神深受美式民主政治啟發,強調自由與法治的結合。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長期以來從未放棄對國民黨的關注與期待。對華府而言,台灣的民主政治必須有競爭、有制衡,而國民黨若能改革、重建信任,仍可成為維持區域穩定的重要力量。美國智庫與政策圈至今仍視國民黨為「潛在的穩定力量」,一個有機會恢復兩岸理性對話、降低衝突風險的政黨。這樣的期待,不是懷舊情感,而是一種制度考量。
但國民黨若無法勇於自我更新,這份期待終將流失。民進黨攻擊國民黨、揭露其矛盾,是政治常態;但如果在野的國民黨徹底崩壞,台灣民主也將陷入危機。沒有健全的在野黨,就沒有強韌的民主。當政治競爭失衡、當不同聲音被邊緣化,社會的理性討論空間也會被壓縮。屆時,不認同民進黨、擔心台獨,又無法信任國民黨的中間選民,將成為外部勢力統戰與操弄的最脆弱對象。
事實上,國民黨主席選舉誰當主席,並不是台灣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對社會多數人而言,國民黨真的沒有那麼重要,然而,國民黨能不能堅持守護中華民國,能不能讓人民相信它在關鍵時刻會與台灣站在同一邊,卻決定了它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如果這個問題國民黨答不出來,那麼2028年的大選,恐怕又會淪為一場「誰愛台灣、誰不愛台灣」的意識形態之戰,而無法回到理性討論經濟、能源、國防與外交等真實挑戰。
國民黨若真心希望重獲信任,就必須誠實問自己:國民黨員的想法,是否仍與台灣多數民意相同?人民要的是和平但有底線的穩定,是民主但不盲目的理性,是能自信走向世界的中華民國。若國民黨願意以這樣的態度重新出發,它仍有機會在新的國際格局中找到位置;但若繼續陷於懷舊與內鬥,那麼它不僅會被歷史邊緣化,也會讓整個台灣政治再次陷入對立與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