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任汶專欄:蔣萬安不要學那套「偷換概念」的爛招
若明年連任成功,蔣萬安在完成台北市長的任期後,非常有可能循著馬英九當完首都市長再攻總統的軌跡繼續往前行。攝影董孟航
今天是10月25日「光復節」,就在前幾天(22日)一場名為「讀給臺灣的詩-臺灣光復80周年詩歌朗誦會」上,台北市長蔣萬安應邀用台語朗誦日治時期詩人賴和寫的《南國哀歌》,表達希望世人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之意,還特別提到李友邦、翁俊明、丘念台、林正亨等抗戰前輩,勇敢跟外來政權對抗,才換來臺灣今日繁榮安定、言論自由與法治保障。朗誦會的地點,現在叫中山堂,就是當年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的臺北公會堂
1945年10月25日,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當天上午10點在臺北公會堂舉行日本的受降典禮。但這一天,在臺灣內部的不同族群與不同政治立場之間有著不同的意義,「光復節」代表台灣脫離日本的統治,而基於認知與解釋的差異,讓「光復節」有著不同的敘事方式,賴清德總統就曾以「終戰紀念日」稱呼之。來自不同政治立場的藝文界、政治界、知識界等人士,用著不同的敘事方式,來表達對歷史的想望,以及對過去的詮釋與對未來的期待。
關於臺灣不再受日本統治的這段歷史,約略來說有三種敘事方式,第一、中華民國派。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或稱公告),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脫離日本統治的臺灣回歸中國的懷抱,所以稱呼「光復節」;第二、臺灣派。宣言或公告並沒有國際公法的效力,而根據舊金山和約,同盟國與日本簽訂和約,臺灣脫離日本統治,但主權未定,未來應該由臺灣住民自己決定,所以應該稱呼「終戰紀念日」;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因為中國共產黨政權繼承中國代表權,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也稱呼「光復節」,未來要繼續推進國家統一,臺灣應該回歸中國統治。
很大矛盾點就來自於,1949年國共內戰後,戰敗的國民黨把中華民國遷都至臺灣,中華民國派就把他們的「抗戰」敘事強加在所有臺灣人身上。這是一種粗糙的統治手段,畢竟在1937到1945年之間的二次大戰(就是抗戰)期間,臺灣根本就是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曾經參與二次大戰的臺灣人,他們的身分是日本國民,有不少臺灣人成為日本兵到中國大陸去對抗中華民國,也有人穿著日本軍服到南洋去參戰對抗同盟國(臺劇《聽海湧》就是在拍這段故事)。
1949年後,國民黨帶著1、2百萬軍民來到臺灣,就把中華民國那套歷史敘事,完全移植過來,只要5、6年級生以上的臺灣住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光復節歌>所唱:「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民族精神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第三種敘事就不用多所討論,中共在1949年建國,根本就沒有正式參與這段二次大戰或抗戰的歷史,國民黨就曾用「假抗日真壯大」,強力批判共產黨。
在此歷史背景之下,蔣萬安刻意用臺語朗誦《南國哀歌》,根本是一種取巧的「偷換概念」伎倆,利用時空錯置的錯誤敘事,複製著昔日統治者的手法,刻意展現愛臺灣情操的爛招。
為什麼這麼說?賴和是日治時期的詩人,在1931年4、5月用筆名「安都生」寫了《南國哀歌》,並發表於《台灣新民報》361號與362號,詩的內容是在哀悼霧社事件的受害者。那是一段影響臺灣很深遠的原住民族抗日歷史,臺灣人的抗日來自於殖民統治壓迫、資源的被掠奪、文化的衝突、經濟上的剝削等原因,賴和懷著悲慟的心情,控訴殖民壓迫者的種種不義行為。
若真的被《南國的哀歌》所感動、若真心哀悼那些被殺害、被掠奪、被殖民暴力殘害的受難者,就請蔣萬安光明正大地站在反對壓迫者的一方,就直挺挺地站在反威權、支持民主與自由的一方。但,蔣萬安並不是如此,即便他曾以市長身分為二二八事件公開道歉,在遇到處理蔣家議題時,他又回到蔣家後代的身分,支持保留膜拜獨裁者的蘇維埃式建築與銅像,他還常跟企圖武力侵犯台灣的中國共產黨同一個鼻孔出氣,更不敢在臺北市議會殿堂上公開回答,「到底是哪一個國家拿著飛彈對準中華民國?
在政壇,「偷換概念」的伎倆並不陌生,例如:柯文哲利用蔣渭水等人在日治時期創立的臺灣民眾黨之名、黃國昌假借媒體揭弊之名養狗仔,卻全都在跟監政敵。在這場名為「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的詩歌朗誦會上,蔣萬安朗誦著反抗殖民統治暴行的哀歌,拿來紀念光復臺灣光復80週年,但他依然一直站在紀念獨裁者,以及不敢批判中共武力威脅臺灣的一方。
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但「章」萬安在改姓蔣的那一刻,這個威權統治家族的符碼就會烙印在他身上,他就是戒嚴時期最高領導者蔣家的後代。未來,蔣萬安的從政之路,勢必繼續往上走,若2026年順利連任臺北市長,任期到2030年,到時他正值壯年的52、53歲,很有可能循著馬英九當完首都市長再攻總統的軌跡繼續往前行。蔣萬安是蔣家之後,那是顛撲不破的事實,正因為是獨裁統治者的後代,所以他內心真誠的覺醒和反省,更能凸顯出其謙卑、高度與氣度。不過,如果在他心中與外顯的言行,始終無法真正站在受壓迫者、受威脅者,以及捍衛民主自由體制的一方,不管蔣萬安用什麼語言、朗誦多少抗日詩歌,那都很難去除他是獨裁者繼承人的印記。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