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內斂的大國太極:美中在吉隆坡談判的10小時
美中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落幕,原定三天,最後兩天提早結束。圖/shutterstock

刀光內斂的大國太極:美中在吉隆坡談判的10小時

mirror-daily-logo

2025/10/29 06:20:00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場被美中兩國形容為「建設性」的會談提前結束。這是美中第五回合貿易與關稅談判,原定三天,最後只用了兩天提早結束。會後沒有簽署儀式,也沒有聯合聲明,只有各自的陳述在全球媒體間靜靜流傳,但影響著全球的經濟與金融脈動。美中在會場氣氛克制、會後言辭溫潤、節制與不多語間,卻暗藏摩擦的聲音。
「平等,尊重」美方首次這麼說;「美國強硬,中國堅定」,中方形容;雙方都稱會談達成「建設性框架共識」。這三句,歸納成兩場10小時不對外公開會談的總結。
有人說,這是外交辭令的三連奏:建設性、初步共識、內部陳核;但對熟悉語言溫度的人來說,這是刀光之下的太極,一場以「語氣」取代「姿態」的軟角力。
美方的「平等」「尊重」兩詞,罕見地出現於其態度的陳述。是修辭,還是轉向?北京說「美國立場強硬」,且過去幾年,華盛頓總是站在「從實力地位出發」的姿態,今日卻主動以「平等」「尊重」入句,冷熱之間,一攻一守,構成此次談判中真正需要注意的張力。而且,這種態度變化值得觀察。
但在現實上,北京反制華盛頓的能力已經全然升級:利用稀土對高科技供應鏈管制封鎖的地帶,北京向美國學習對晶片與軟體輸出管制的作法,有樣學樣、升維打擊,用一場不對稱的優勢來反制與談判,爭取雙方趨向新均衡狀態。
中方的「堅定」是戰略耐心,也是一種靜默的持守。那是面對單邊壓力的定力,也用以戰略資源與技術做為談判的籌碼。中國談判代表李成鋼用12字道出彼此態勢——「美方立場強硬,中方立場堅定」。這句話,在描述雙方面對爭端的同時,拉滿彼此態勢的厚度,同時也在界定邊界,在堅、硬裡刻磨出楚河漢界的交往規則,然後指向談判共識。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7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吉隆坡国际机场乘空军一号启程前往日本。東方ic_2025-10-28.jpg
27日,在參加完東協(ASEAN)峰會,川普總統準備搭乘空軍一號到日本。圖/東方IC
這場談判的地點選在東南亞,是雙方共同選擇的中性地帶。遠離華盛頓與北京的政治磁場,氣氛反而更真實:沒有攝影機的閃光,沒有群眾的掌聲,只有立場、數據與如何議價與交換。會前雙方怒火相向,情勢劍拔弩張,一付拉高拉滿直球對決的態勢,但在歷經兩天10小時的談判後卻沒有崩盤,這在強國的博弈史上,已是一種突破。
會後,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稱「構建了具建設性的框架」;中國也說「形成初步共識」;雙方都謹慎地留白沒有多話。這些措辭像經過雕琢的玉石,每一個字都經過反覆打磨,既要反映進展,又能為未來留下餘地。但真正的內容,卻藏在沒有說出口的地方。
對比過去幾輪談判的火藥味,這次的克制更具張力。中方以稀土管制出口為武器,美國威脅自11月起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回擊。當雙方底牌亮出,談判反而加速收尾。短短兩天,比預期提早一天,雙方迅速攤牌、交換、妥協,加快節奏的背後,是彼此交手成熟、智慧進化的妥協,還是不再多談的退讓?
稀土,是這盤棋的關鍵棋子。全球9成的稀土精煉產能和技術掌握在中國手中。但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巿場,對中國深具吸引力。若說關稅戰是一場美中貿易衝突的延長賽,那麼稀土就是賽場上的「時間炸彈」,中國以此為盾。美國則以加徵關稅為槓桿武器,讓深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倍感壓力山大,沒有外銷到美國的加持,經濟體質將更加孱弱。於是,兩邊在算計中尋找到新的平衡點,延期、對等、再談與擱置爭議。
在擱置爭議上,台灣議題未出現在談判範圍內,顯示雙方暫且將經貿議題與地緣政治、主權敏感議題做出隔離,以降低談判複雜性。
雖然台灣議題未在此輪談判中出現,但台灣身處供應鏈關鍵位置,如半導體、資通訊設備、稀土末端應用等,中美若在稀土、科技、供應鏈方面達成某種默契,台灣企業與市場可能面臨「被夾在美中之間」的新調整壓力。
在延期與對等面向上,美國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的立場,實際上已被擱置,做為交換北京將推遲對其施稀土礦物和磁鐵管控一年,重新審視相關政策;同時,北京也同意向美國農民採購大量大豆;
談判結束後,沒有聯合記者會,這在外交慣例上罕見,釋出對未來的舖陳,靜待雙方元首的同意,也搭建「川習會」見面的達成協議發表的張力。
從會談消息的沉默到會後的少言,是一場不想過度聲張的延續,靜默的背後耐人尋味。或許,能坐下談10小時,就是一種訊號:對抗可以暫停,利益必須繼續;還是,達成協議的光芒必是屬於元首的;抑或是雙方還有分歧懸而未決的交鋒?
美財政部長罵中國「低階官員」李成鋼(右)談判脫序,語氣「超秋」發狠威脅。圖/el-balad.com_2025-10-28.webP
會談前,美中火花四濺,美財政部長貝森特指責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極端不禮貌。圖/el-balad.com
雙方若順利達成協議,在更宏觀的層面上,吉隆坡會談標誌著美中博弈的節奏轉變:從「極限施壓」轉向「可控共存」。這是一種新的戰略態度,也是一種新的協商姿態。當兩個超級經濟體不再以毀滅彼此為目標,而是試圖重新書寫共存的規則,這本身就是戰略的轉折。
世界市場因此暫時鬆口氣:穩住股市、大宗商品回暖,且科技板塊得以喘息。可誰都明白,這不過是一段插曲,真正的主旋律仍在暗流裡流動。
一句「建設性」,是給全球的鎮靜劑;一句「強硬、堅定」,則是分別給兩國國內的定心丸。強國之間的對話,從來不是和解,而是以對稱的語言維持不對稱的現實。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以「暫時擺脫中國稀土勒索一年」為題發表社論,語氣中帶著焦慮,也帶著警示。
談判的結束,不是終點,而是一種延續。真正的成果,不在文件裡,也不在會後的聲明中,而在那10小時裡,包括語氣的轉折、眼神的停頓、每一段慷慨激昂或沉默之後的點頭還是搖頭。只有兩國知曉:點滴在心頭。
這就是當代的大國太極:刀光內斂,勢起無形。走過這個山頭,未來還有大魔王在後頭等著,強國的競爭與博弈沒有終點。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