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總裁吳嘉昭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台塑集團旗下每家公司三個月一定要提出進度,並且要「領入新案」。因為新案很可能跨公司、跨領域,所以集團會協調出決定由哪一家公司主導、哪一家公司執行。
數字最能說話,台塑預計23案、2030年效益138.62億元,像是把老產品線推上更高階規格;南亞預計41案、2030年效益184.56億元,是整個集團裡「新事業拉力」最強的一支;台化預計27案、2030年效益12.29億元,雖基底較小但幅度最乾脆;台塑化預計16案、2030年效益48.46億元,則是用產品升級把傳統塑化拉高毛利位階。
在「哪一種轉型最能帶來收益」這題上,答案也不模糊︰新產品+新事業帶進效益合計84.6億元+188.27億元最多,也就是說,台塑系不是靠「改善舊品」來撐,是靠下一個市場的材料供應來撐。
而塑化的亮點在「產品升級」,效益預計將可達14.1億元。也就是設備、製程、規格、參數調得更準、更快、更高毛利,這不是改產品名字,而是改產品邊際效應。在2030年前、以381億元為目標、以逐案逐季執行為紀律,這就是台塑在石化產業寒冬裡選擇的路,不浪漫但卻最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