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屏專欄:花蓮洪災一個半月連兩次 責任歸屬還是理不清
作者質疑,地方早就提出臨時土堤復原與加固的需求,但為何等到災害發生後才做?圖/明利村村民提供

梁東屏專欄:花蓮洪災一個半月連兩次 責任歸屬還是理不清

mirror-daily-logo

2025/11/17 06:30:00

梁東屏/專欄作家、前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 月23日發生溢流導致潰壩,大量泥流沖進光復鄉市區致災,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聯、139人受傷,實質受災家戶則達 1837 戶。
哪裡知道災難才剛過一個半月,本月11日,受鳳凰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導致強降雨的影響,馬太鞍溪水位暴漲,結果與光復鄉隔溪相望的萬榮鄉明利村遭到泥流侵襲,社區部分住宅、道路與農地都被淹沒。所幸明利村大部分住宅都位於山坡地,真正受災的是有門牌的住家19 戶,沒有門牌的工寮 12 戶,至今為止尚未傳出人員傷亡,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只不過,兩次的災難都源自於馬太鞍溪,光復鄉在南岸,明利村在北岸,兩次釀災都是因為堤防有破口,關鍵是,地方人士都多次跟水利署及第九河川署做出反映,但對方不是敷衍以對就是掛出保證「絕對沒事」,結果卻出了大事。尤有甚者,出事之後,中央單位的權責人等還故意避重就輕混淆造成洪水的原因,企圖規避責任的意圖昭然若揭。
以明利村的洪災為例,事發之後該村村長林萬成第一時間就在媒體開炮,痛批中央權責單位對地方的陳情置之不理。林萬成指出,他自7月起就多次會勘馬太鞍溪明利村段的一處堤防破口並進行通報,甚至在中央會議上提醒其危險性,但對方卻遲遲未採取任何防護措施,甚至在事發當天他還再度與水利署人員到現場會勘,對方卻信誓旦旦地跟他說,「放心,絕對不會有事」,結果數小時後泥流就湧入明利村,最後還使得該破口擴大至百公尺以上。
一位不願具名的明利村居民表示,早知道光復鄉是因為堤防破口而發生水災,水利署卻後知後覺,「人為能預防的為何不做?會勘時還說不會有事,有事會負責,現在淹成這樣,拿什麼來負責?」;另一名村民則指出,堤防破口原先是以鼎塊、沙包暫時封堵,但後來因進行馬太鞍溪疏浚工程而被移除,颱風前僅撤走機具卻未重新堆回鼎塊與沙包,村長提醒也無人理會,導致洪水灌進村裡。「半個小時就可以搞定的預防卻不做,本來明利村不會淹水,結果現在淹成這樣,這不是人禍什麼才是人禍?」
事後,水利署長林元鵬坦承因未掌握實際狀況,導致堤防破口區無防護措施,「確實是我們的疏忽,目前已緊急封堵破口、搶災防水,避免災情擴大。」但他後來又改口指稱進水處是堤防尾端,本來就沒有堤防,但村長確實有提出要求「延伸」堤防,但經過評估後水利署認為沒有立即風險,「該處有高坎與道路作為天然屏障,但隨著河床抬高約5公尺,高度差縮小至僅3、4公尺,洪水一來突破形成破口」。他坦言,當初評估地勢較高,不需固置堤防,未料淤積改變地形,「這確實是我們沒有掌握到的實際狀況」。
行政院工程會主委陳金德則在赴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作業務報告並備詢時指出,他知道林萬成村長曾經反映相關事項,但強調溢流主因是堰塞湖事件後,留下來土石墊高河床跟堤防一樣高,因此「有堤防等同沒有堤防」,任何地方都會溢出去,長久之計是要加速疏濬,但疏濬不可能沒有便道讓卡車要進進出出,便道也可以說是一個缺口。
林元鵬和陳金德其實都只說了事實的一部份,但合起來之後,就可以證實林萬成和前述村民所說的都是事實。亦即林元鵬似乎想強調該處本來就沒有堤防,所以就談不上什麼「破口」,是洪水來了之後才突破形成破口。但陳金德卻指出「疏濬不可能沒有便道讓卡車進進出出,便道也可以說是一個缺口」。
換句話說,林元鵬所說的堤防尾端「並無堤防處」實際上是一個讓進行疏浚大卡車及大型機具出入的便道「缺口」,泥流一來,當然就變成「破口」,是造成泥流湧入的根本原因,而非陳金德所說的「有堤防等同沒有堤防,任何地方都會溢出去」。事實上,空拍圖很清楚地顯現,泥流就是從這個「缺口」或「破口」湧入明利村。
光復市區遭到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導致泥流入侵而造成人命及無可計算的財產損失,其原因跟明利村的泥流洪災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中央單位一再忽視地方呼籲疏濬河川加固堤防所致。
20251025卓榮泰臉書_2025-11-14.jpg
作者質疑,地方早就提出臨時土堤復原與加固的需求,但為何等到災害發生後才做?圖為,10月底行政院長卓榮泰與花蓮救災協調官季連成前往勘災。圖/卓榮泰臉書
光復洪災發生之後,所有的證據及空拍都表明在遭沖毀的馬太鞍大橋下游大約五、六百公尺處的兩個開口堤是罪魁禍首,洪水是從這兩個破口沖入,巨大的泥流連帶沖垮了緊連的長達2860公尺的光復1、2、3號堤防,光復市區以及佛祖街等重災區的洪水,就是從這裡一湧而入。
問題是,地方人士早就跟中央示警,要求第九河川署應該要疏濬河川同時加強、加固甚至重做堤防,主要就是因為馬太鞍溪淤積嚴重河床多年來墊高太多。本身也是受災戶的花蓮縣議會議長張峻在災後痛批,指稱去年十一月就發生過一次潰堤,他當時陪同地方鄉親向第九河川分署提出陳情,警告馬太鞍溪南側堤防會再潰堤,但九河分署僅作臨時修補,堆放一些沙包,沒徹底補強,結果同一處堤防再度潰堤,滾滾泥流灌入光復市區。
事發之後,林元鵬第一時間就表示災難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水量過大,跟開口堤沒有絕對關係。但事實上就是馬太鞍溪的整段堤坊都是完好的,唯有這一段被沖毀。另外,本來被列為最危險的大馬村此次卻奇蹟式的沒有災情,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已成神話的大馬村長徹底執行撤離,而是因為堤防發揮了功效。所以,光復市區受災跟洪水從開口堤灌入連帶沖毀大段堤防絕對有關係,但林元鵬第一時間就急急說「沒有絕對的關係」,難道不是心虛,難道不啟人疑竇?
遺憾的是,事情發生之後輿論鋪天蓋地指責花蓮縣政府執行撤離不力,完全模糊了洪水才是真正問題的焦點。更何況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資料,花蓮縣政府回報的數字是收容所有130人,依親(前往親戚、朋友家避難)1365人,另有5348 人是採取垂直避難,總計6843人,和中央所匡列的8524人雖然有1681人落差,但若說完全未執行,則有失公允。
簡單地說,如果中央確實按照地方的要求做到位,把該補強或重建的堤防都切實做好了,前述的兩次災難其實都可以避免。現在,兩個雖然規模有別但卻如出一轍洪災發生在幾乎同一地點,責任歸屬還不清楚嗎?
水利署現在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以來,水利署同仁夜以繼日、幾乎不眠不休,在人力與機具極限調度的情況下全力搶修。僅用11天即完成馬太鞍溪下游2860公尺臨時土堤復原與加固作業。那麼,為何先前地方提出要求時不做?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