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中國駐日大使館發布標題為「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的通知指出,「近日,日本領導人公然發表涉台露骨挑釁言論,嚴重惡化中日人員交流氛圍,給在日中國公民人身和生命安全帶來重大風險」。中國駐外館處會發布上述通知的主因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本月七日於日本國會回答有關台灣有事與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問題,高市首相認為若使用「戰艦」封鎖台海並伴隨武力攻擊的情形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此時,依據日本的安全保障法律,自衛隊就能行使集體自衛權。
從日本首相的說法可以知道,其回答的前提條件是台灣海峽出現武力攻擊對日本安全的威脅,而非要威脅中國公民。換言之,中國政府對其公民的提醒內文與日本首相的說法是沒有關係的。但是,中國政府卻以提醒中國公民避免赴日的做法來回應日本政府的安全準備機制。對於國際光觀客甚多的日本旅遊業而言,中國政府的脅迫效果應不會太高。
日本政府面臨的問題是觀光客太多而非不足
事實上,近來日本政府面對的國際觀光客問題,並非觀光客太少,而是過多觀光客進入日本,已經對日本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負向影響。日本政府正在研議把國際觀光旅客稅(出國稅),從2019年起的1,000日圓提高到3,000日圓以上,並有意把增加的稅收用於因應觀光客太多產生的負外部性(over tourism),換句話說,在日圓貶值與日本的觀光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已使得進入日本旅遊的觀光客太多,此時,若中國赴日旅遊的人數減少,則日本的旅遊品質將會提高,對日本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衝擊也會降低,因此,中國赴日公民減少對日本觀光應會是正向的影響。
中國將公民旅遊作為經濟脅迫工具的做法從未停止
雖然中國政府提醒其公民避免赴日的作法對日本觀光的影響效果有限,但是,中國政府的回應方式又再次提醒外國政府,中國觀光客可以是中國經濟脅迫的工具。
中國政府在2019年即是藉由管制其公民來台以控制或影響台灣的觀光業者,進而將中國觀光客無法來台的原因歸責於我國政府。當中國觀光客佔我國的國際觀光客比重愈高時,臺灣的旅遊業者獲利與就業必然會受到中國政策的影響。當中國開放到一個國家的觀光客人數愈多時,該國的旅遊受制於中國政策的可能性就會愈大。如同中國對台灣的鳳梨與東南亞國家榴槤的管制一樣,農產品與觀光業是過去中國作為經濟脅迫的工具。只是限制觀光客對日本的影響有限,這或許是中國政府並未限制其公民赴日的原因。
最後,雖然中國文旅部在今年1月17日宣佈將恢復福建、上海居民到台灣的跟團旅遊,但是,我國陸委會多次希望小兩會(台旅會、海旅會)就旅遊安全與品質進行溝通。無論小兩會是否協商或協商結果為何,從中國政府對日本首相發言的反應可以知道,中國觀光客隨時可能成為中國政府脅迫外國經濟的工具,因此,在許多業者只考慮自身利益與忽視風險的情況下,政府對於中國政府的觀光客政策所產生的經濟安全威脅,仍應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