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式的人型機器人風潮背後,其實更有政策大力推進。行政院宣布5年內要把機器人產值從40億元推升至500億元,並投入100億元國發基金扶植相關新創。再加上鴻海、Tesla都喊出2026年推出人型機器人,對台灣供應鏈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全產業鏈正悄悄進入備戰狀態。
在鴻海人型機器人的台廠供應鏈中,「視覺識別」與「關節」模組優勢明顯,包括馬達、滾珠螺桿、行星滾柱螺桿、減速器、控制模組與感測器等核心零件,全都能見到台灣身影。東元(1504)、富田(4590)、上銀(2049)、和大(1536)、宇隆(2233)、新代(7750)、盟立(2464)、亞光(3019)正是這支台灣鋼鐵供應鏈戰隊。
東元、富田負責關節處的馬達。隨著人型機器人精密度越來越高,未來,甚至每一根手指都有可能配置馬達。本次鴻海預計展示的生產型人型機器人應該尚未導入,但之後的服務型人型機器人很可能會逐步添置。
上銀在滾珠螺桿領域已是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其作用是將伺服馬達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讓機器人能準確且迅速地移動與操作。滾珠螺桿具備高精度、高傳遞效率,是機器人關節靈巧運動的關鍵元件,尤其適合運用於手部及身體關節的細膩動作。
除了滾珠螺桿,人型機器人也會使用行星滾柱螺桿。兩者功能相同,但滾柱螺桿採用「滾柱」而非滾珠,其具備更高的剛性、壽命與負載能力,但傳遞效率略低於滾珠螺桿、而且成本較高。由於鴻海此次打造的是生產型人型機器人,預期應該也會採用負載力更高的滾柱螺桿。而台廠具備生產能力的包括全球傳動科技、詮豐精密與優士特,上銀現也正積極投入滾柱螺桿領域。
和大、宇隆兩者屬性相近,除了同在汽車領域繼續捍衛傳統版圖外,也同步切入新能源車訂單。在機械產品升級與轉型的路上,兩家都想在人型機器人核心零組件減速器佔有一席之地。向和大詢問相關研發進度與產業布局時,對方表示,目前關於人型機器人部分不便回應,但從和大已加入鴻海戰隊來看,和大與鴻海在機器人領域的合作關係明確。
宇隆於智慧機器人領域態度公開。記者先前曾在其工廠看到過應用於人型機器人手指的微型減速器。宇隆也指出,自家已推出TUF ONE減速機品牌,就是希望積極應用在機器人與新能源車等新興市場。由於得到信邦(3023)在控制與連接設計上的支援,讓宇隆能更專注於驅動與傳動零組件的精密製造。
新代是控制模組廠商,據傳鴻海人型機器人的控制模組即由其負責設計。亞光則是視覺辨識的關鍵光學供應商,不只與鴻海互動密切,也布局輝達,甚至被市場傳為Tesla Optimus第三代人型機器人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