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對機器手臂、人形機器人毫不陌生,事實上,軟銀在2014年發表、2015年開賣的機器人Pepper,就是由鴻海負責製造,夏普在2016年與2019年推出的家用小機器人RoBoHon,也是由鴻海代工,而鴻海開發、以鴻海的大語言模型FoxBrain訓練的照護機器人Narubot,已在台中榮總實地測試,Narubot不僅能在病房與護理站中穿梭、運送檢體與藥物,也能代為巡房。
鴻海身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為了因應全球缺工、提高良率,多年前已將機器人運用在生產線中,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今年多場GTC專題演說中所揭露的輝達生產線為例,鴻海工廠舉目望去都是機器手臂,運送料件則是由裝有機器手臂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進行。
不過鴻海的計畫不止於此,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決定率先在生產線中選擇跟上實體AI、也就是人形機器人的熱潮,他先前即在GTC華府場的會前座談中提出,實體AI將帶領鴻海進入工業5.0的時代。
鴻海工業5.0的第一步,就是鴻海將在科技日首度對外展出的第一代人形機器人,它擁有類似人類的外觀,並利用輝達開發的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GR00T N來驅動,也會搭配輝達Metropolis視覺AI系統監控生產作業,鴻海的人形機器人已接受如抓取物品、插拔伺服器線纜、裝配等訓練,以替代重複性高的人力作業,鴻海的休士頓廠將是鴻海人形機器人率先上線作業的廠區,在生產線排排站為輝達生產GB300。
由於用雙足移動的人形機器人在電池續航力、安全性、機體重量、製造成本等多方面,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優化,為了讓人形機器人在生產線上擁有即戰力,據本報了解,鴻海第一代生產線用人形機器人不會採用雙腿移動,而是可能透過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