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比起周休三日 改善職場環境更急迫性
提高勞工幸福感的方式非常多元,而改善職場工作環境應比增加休假對勞工的幫助更具急迫性,圖為2025五一勞工大遊行。攝影李鍾泉

蔡明芳專欄:比起周休三日 改善職場環境更急迫性

mirror-daily-logo

2025/11/27 06:20:00

攝影:

李鍾泉

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在10月7日有關周休三日的提案聯署過關,提案方認為「短期內可能產業生產降低與勞動工資下滑,但是,長期而言,其認為對勞工的幸福感是有幫助的」。事實上,周休三日的相關提案已非第一次被提出,但是,在目前全球經濟面臨川普關稅的影響下,類似提案的可行性也會受到現實經濟情況的影響。周休三日的提案目標是希望提高勞工的幸福感,但是,由於廠商與勞動者是會相互影響的,因此,在討論勞工幸福感時,廠商的誘因也必然是該制度能否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

廠商改變勞動雇用方式對勞動環境的可能影響

首先,對廠商而言,勞動市場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是許多廠商長期關注的現象,廠商不斷指出的缺工議題可能是因為勞動市場的供給減少、需求增加,也可能是因為工資過低的結果,若周休三日實施,則勞動力減少的情況又更難改善,對於許多廠商的營運將產生更大的挑戰,有能力的廠商可能增加自動化產線的投資,附加價值低的廠商將會退出市場,因此,對廠商而言,勞動工作型態的改變所導致的勞動成本提高將會對於其雇用勞動的方式產生改變,對勞工是否有利並不確定。
其次,對受雇勞工而言,休假的天數增加會使其幸福感增加的前提是,薪資不能降低。但是,當薪資不能改變時,廠商可能改變勞動雇用量。最直接的做法即是降低勞動雇用人數,此外,廠商也可能將「全時」勞動雇用方式,改為「部分工時」,即一般所稱的非典型就業,因此,台灣的勞動總工時降低,但台灣的勞工權益受到的保障不一定變好,特別是對薪資談判力較低的邊際勞工或基層勞工受到的影響將會是最大的。

改善就業環境比增加休假更具急迫性

事實上,增加休假日只是提高勞工權益的方式之一,若政府可以讓台灣的勞動工作環境變好,則對勞工權益也會有顯著的幫助。例如,政府針對長照、生產育嬰或心靈調適均已有相對應的休假申請要求,勞動部近日也針對外送平台與外送員間的勞動雇用問題要訂立專法來保障雙方權益。因此,勞工幸福感的增加不事僅有單純休假,包含職場工作環境、薪資與就業的穩定性等,若前述的環境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則可以預見,直接增加休假日對勞動的影響應該不小。
再者,當社會在討論勞工環境的問題時,歐洲國家的福利制度往往是最常做為比較的對象,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台灣與歐洲國家的產業結構並不相同,薪資與就業條件的差異甚大,因此,若僅看政策結果而忽視原因以及配套辦法,則仿效外國政策下的本國政策往往不會成功。
最後,就經濟影響而言,當每周休假日增加時,製造業的生產時數降低,製造業的總產值與獲利會降低的可能性是高的,因此,休假日增加是否可以增加國內服務業的消費,將會對休假日政策的經濟效果有重要的影響。若否,或反而增加國人的國外消費,則該政策必然會降低國內的經濟成長。因此,提高勞工幸福感的方式非常多元,也需要重視,但是,改善職場工作環境應比增加休假對勞工的幫助更具急迫性。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