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從烏克蘭的和平代價 看台灣的選擇
川普團隊正式端出烏俄戰爭的「28點和平協議」。圖/烏克蘭總統府官網

翁履中專欄:從烏克蘭的和平代價 看台灣的選擇

mirror-daily-logo

2025/11/26 06:40:00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團隊正式端出烏俄戰爭的「28點和平協議」,這份文件由美方特使親赴基輔遞交,並訂下近乎「最後通牒式」的時間表,無疑為國際政治拋下了一顆震撼彈。這份協議要求烏克蘭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軍力被壓縮到六十萬人,削弱自我防衛能力;憲法中還要放棄加入北約,長期安全戰略被迫重寫;在領土上,實質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與頓巴斯的控制,赫松與扎波羅熱沿戰線凍結;同時,美歐還規劃按階段解除制裁,協助俄羅斯重新融入全球經濟。
從這份「和平協議」的內容來看,美國要求烏克蘭用主權和安全,去換取一場衝突的暫時中止。對烏克蘭人而言,它更接近一份帶有不平等條件的「降書」。然而,當提供軍事與情報支援的盟友,反過來施壓要求妥協時,烏克蘭的處境證明了:戰爭一旦開始,和平停戰的困難,不僅是交戰雙方的事情,連外力介入調停的立場,都是攸關國家命運的變數。
烏克蘭被動面對的和平方案顯然不是烏克蘭所樂見,但這也提醒我們,所謂的和平協議,如果無法由自己掌握主動,內容絕對不會對自己有利。對台灣來說,面對北京的文攻武嚇,不難理解為何在台灣內部只要提到兩岸應該思考「和解」,或是提到「和平協議」,就會引來一個負面感受。許多人的本能反應,會認為「跟侵略者談和解就代表投降」。然而,如果我們回到國際政治的語言,「和解」的核心意涵其實是「用外交而非軍事的手段管理衝突」,它的對立面是「戰爭」。國際社會之所以對川普的和平協議感到不安,並不是因為它叫和平,而是因為內容傷害了烏克蘭,而且是由盟友施壓要烏克蘭接受。換句話說,大家反對的是不平等的和平、強迫性的和解,而不是外交手段。
同樣的邏輯放回兩岸,台灣排斥的是什麼?是拒絕一切兩岸溝通,還是因為擔心溝通只會帶來犧牲主權、矮化台灣的安排?如果把「和解」的說法改成「風險管理」,或是學美國說兩岸要為衝突「設立護欄」,政黨間能不能形成共識?曾經,九二共識在特定歷史階段扮演了暫時擱置爭議、為台灣換取空間的功能,當時的論述就是一種特定的和解產物。如今,台灣主流民意普遍認為九二共識已經不合時宜,認為是北京用來綁架台灣的工具,因此政府選擇不再接受。但是,否定一個舊的工具之後,我們不能就此停在原地。九二共識不好用了,可以不用,但台灣必須思考,我們有沒有,或是能不能找到新的兩岸和解工具?還是我們實際上是往另一個極端走,把所有談「和解」、「對話」、「協議」都視為禁忌?如果是後者,那我們就等於是在告訴自己:兩岸只剩軍事對抗一條路可走。
坦白說,選擇軍事對抗也並非不可以,身為一個主權實體,台灣有權利說「我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而,戰爭不是一句豪邁的口號,而是全社會都要承受的代價。選擇只剩對抗、不留談判空間的路線,就必須意味著我們準備好面對城市被攻擊、基礎建設被摧毀、年輕世代上戰場等巨大風險。這樣的心理準備,不可能靠普發教戰手冊就能建立!
很多主張強硬抗中的朋友,或許會有一種挫折感,覺得「台灣投降派太多」,但多數老百姓只是想好好過日子,不想看到戰爭發生在自己頭上。期待和平並不等於出賣國家,反而是領導者在思考帶領國家時必須認真面對的民意。如果政治菁英無法拿出一套可信的戰略藍圖,只用道德語言去強調「不能談」、「不要怕」,那麼真正不接地氣的,恐怕正是不願誠實考慮代價的論述。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外交與軍事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一,而是必須同時準備的兩手策略。歷史上,跟侵略性很強的對手談判來避戰的案例並非沒有。事實上,外交手段在延緩、轉移或透過協定劃定勢力範圍方面,發揮了作用。因此,不論是避免戰爭,或是要讓戰爭停止,外交手段都是必要的。
川普的28點和平方案提醒了所有仰賴美國安全保證的國家:當你過度依賴外援時,有一天「和平方案」可能不是由你主導,而是別人替你寫好條件。對台灣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現在就談什麼樣的「兩岸和解」,而是先誠實問自己:如果有一天輪到台灣坐上談判桌,我們希望以什麼姿態出現?是在戰爭中沒有選擇,只能被迫接受別人寫好的版本,還是在衝突前,根據自己的優勢,社會共識與準備,讓台灣有機會爭取自己版本的和平?真正成熟的選項,從來不是只談和解或只談對抗,而是在蓄積能量的同時,爭取談判的機會;既不把「和解」簡化成投降,也不把「對抗」變成不用負責的口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