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三修《財劃法》的背後是台灣民主正在衰退
過去一年來,立法院把修法當兒戲,已經3次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圖片由鏡週刊提供

陳嘉宏專欄:三修《財劃法》的背後是台灣民主正在衰退

mirror-daily-logo

2025/11/27 06:50:00

蔣萬安說,行政院討論《財劃法》必須提出具體的試算數字,才能進行有意義的討論。但就在蔣萬安說話的同一天,立法院藍白黨團在程序委員會封殺了政院版的《財劃法》草案。這麼重要的草案甚至無法交付委員會排審,試問蔣市長,這到底要怎麼要進行「有意義的討論」?
台灣人對於吵嚷不休的立法院見怪不怪,總認為爭吵過後終會有一個解決的方案。不過,在所有的議事攻防裡,立法院多數黨直接用程序委員會封殺少數黨的議案,使其無法交付審查討論,是一種最不入流的杯葛手段。這樣的手法在立法路徑上抹去少數意見存在的痕跡,剝奪了少數意見應該被討論的民主原則,根本不該見容於民主國會。民進黨居過半多數的立法院未曾發生這樣的事,唯獨現在在國會裡根本未過半的國民黨團把這種反民主的手段耍得虎虎生風。
國民黨團為何不讓政院版《財劃法》草案付委?一篇來自於《聯合報》匿名來源新聞《政院版財劃法出爐 藍營陷兩難…擬採拖字訣》說明了一切,報導中說:「政院版財劃法對中南部、離島縣市分配款可能會大增,也讓藍營內部陷入矛盾。一位藍委說,若政院版財劃法於院會一讀付委,接下來無論是委員會審查、院會表決,等於全數國民黨立委都要表態,藍委將陷入兩難。」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之難,在於它不僅牽涉到中央地方的垂直分配,也涉及不同縣市之間的水平分配;這個法案的背後不只是藍綠之間的矛盾,也不只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而是不同縣市不同見解不同需求下的矛盾。立法院作為不同意見薈萃之所,本就是用來調和這不同的利益;但如今卻透過封殺政院版草案以及黨意立法,完全躲避監督。
過去一年來,立法院只講力,不講理,簡直把修法當兒戲,光是《財政收支劃分法》就來來回回三次立法,創下立法史上罕見的紀錄。
第一次修法在去年12月,立法院大幅修改了統籌分配款的分配公式,讓明年中央分配給地方的統籌分配稅款,從4千多億暴增到近9千億,導致行政院必須為此多舉債2992億。問題是,錢下放了,卻完全沒討論事權移轉,勢將造成政府預算大量虛擲浪費;更嚴重的是修法急就章,完全未徵詢討論中央與地方正政府,還發生公式寫錯導致300多億預算無法分配的荒唐事。
第二次修法在今年11月14日,要求行政院給地方的補助款不能低於過去。這修法案明確違反《憲法》、《預算法》與《財政紀律法》,導致行政院根本編不出這種違法預算。
第三次修法在11月21日,立法院這才想起第一次修法的公式必須補正。過程中,韓國瑜主持的朝野協商裡問藍白立委,要不要等已經送出的政院版的《財劃法》草案再一起討論,但在野立委悍然拒絕,他們說:「車已經開走了,不要讓他們(行政院)上車。」
《財政收支劃分法》攸關地方自治的錢權分配,是地方自治的「財政憲法」。這麼重要的法案在立法過程卻刻意排除中央政府的意見,不讓行政院的草案付委討論,法案即使三讀,實務上必定爭議不止難以落實。既然行不得卻還是要硬幹蠻幹,無非就是製造衝突,並順勢掏空台灣行之數十年的國會審議文化。
而這樣的立法模式並不是孤例。從攸關國會擴權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癱瘓憲法法庭的《憲法訴訟法》,改變選舉競爭遊戲規則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民投票法》,以及令人記憶猶新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大砍殺,幾乎都是用這種不待討論協商的「二讀再修正動議」模式立法。過去一年多以來,這微幅過半的立法院多數並沒有在討論什麼福國利民的立法, 全鎖定那些見血封喉的政治性法案重點出擊,而且幾乎不給討論,不願協商,專斷獨行。
最近,許多人慎重其事地討論中配參政權準用《國籍法》是否涉及違憲;但其實,早在立法院透過修法綑綁憲法法庭,而大法官竟也屈服於立法權的淫威,導致憲法法庭遭到癱瘓之際,就已經預告了過去一整年台灣的政治爭議與違憲衝突。司法權既已傾倒,立法行政兩權自然如脫韁野馬,賤招盡出;當政客們把違憲視為家常便飯,台灣的民主衰退也就成為現在進行式。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