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藥也行!「社會處方箋」靠逛博物館、聽音樂會改善失智
源自英國的「社會處方箋」療法,以不吃藥、增加社交互動,改善失智狀況。 (圖片翻攝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即時

不吃藥也行!「社會處方箋」靠逛博物館、聽音樂會改善失智

mirror-daily-logo

2025/07/31 15:50:00

記者:

梁孝傑

失智症患者不靠藥物,還有什麼治療方式?來自英國的「社會處方箋」,就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鼓勵病患透過與人、環境、藝術、音樂、自然等互動,來促進身心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從2019年起實施社會處方箋,至今舉辦上百場活動,超過5000人參與,甚至吸引日本團隊來台取經。參加活動的長者不僅情緒更穩定,連深度睡眠時間都明顯提升。
社會處方箋療法強調的是,建立連結、激發參與感與快樂,啟動人體自癒力,不靠藥物也能減輕症狀、延緩退化。
在台灣,這樣的理念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率先引進。他觀察到許多長者因健康退化減少外出,甚至被家屬限制行動,導致社交力與活動力大幅下降,這反而加速了失能與退化。
因此劉建良積極推動社會處方箋制度,把藝術、音樂、博物館、園藝等日常生活中的資源,轉化成一張張處方,協助失智症者走出家門、重拾生活參與。
這項療法的執行方式相當多元,像是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去聽音樂會、園藝手作、甚至是品嘗古早味美食等,都能成為一張社會處方箋。像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曾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開設「博物館處方箋」,一位原本沉默寡言的輕度失智長者,在參觀展覽後竟主動與人互動,還要求參加更多活動,這樣的轉變,也讓照顧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劉建良指出,社會處方箋最大的價值,在於「去標籤化」和「促進社交情感滿足」。不是把失智症者當病人,而是讓他們像一般人,透過適合的活動找回自信與尊嚴。他強調,這樣的處方沒有副作用、不限年齡與疾病別,更能從預防角度提早介入,避免進一步退化。

Info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最新社會處方箋介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