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仁表示,黃麴毒素是由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等黴菌,在高溫潮濕環境下產生的一種天然毒素。它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致癌物。「黃麴毒素家族有幾個成員,其中最毒、最常見的是AFB1,其他還有AFB2、AFG1和AFG2。而AFM1則是AFB1經過動物肝臟代謝後產生的代謝物,常存在於牛奶和乳製品中。
劉博仁指出,黃麴毒素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它對「肝臟」的攻擊。它會破壞DNA、引發突變,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如果同時有B型肝炎病毒,罹患肝癌的風險會大幅上升。此外,它也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讓人變得容易疲倦、感染、過敏體質加重。他表示,「對於孕婦與小孩,還可能影響胎兒發育與神經系統健康。動物實驗也顯示,它會影響精子品質,造成生殖力下降」。
劉博仁表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食物,若「保存不當或製程不良」,都可能遭受污染,進而產生黃麴毒素。包含花生、玉米、米、豆類、堅果類(如開心果、杏仁);乾燥香料(如辣椒粉、咖哩粉、八角、花椒);加工發酵豆製品(如豆鼓、腐乳、豆乾);乳牛若吃下含AFB1的飼料,其乳汁中可能含有AFM1。
劉博仁提醒,這些毒素無色無味,即使高溫烹煮也不容易破壞,用看的、聞的都感覺不到,才更危險。他指出日常防黃麴毒素的5大守則,包含堅果與花生買小包裝、開封後冷藏,不囤積;不吃發霉、變色或有異味的穀物與乾貨;優先選擇有檢驗合格標章的產品;熟食如腐乳、豆乾等避免吃陳年貨;自製發酵食品要注意清潔、低溫與保存時間。如果習慣吃乾貨、堅果、花生粉等食材,請務必注意保存方式,千萬別忽略這個無聲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