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內海再現?1圖1關鍵秒懂台南區域「易淹水原因」 與千年前有關
台南天然地勢讓強近雨勢帶來淹水情形。圖/翻攝自Threads

|即時

台江內海再現?1圖1關鍵秒懂台南區域「易淹水原因」 與千年前有關

mirror-daily-logo

2025/08/03 10:59:00

編輯:

吳宜錡

受到西南氣流影響,台南市多處區域傳出積淹水、交通受阻,不少網友感嘆這波降雨淹水至災有感,對此數位創作者李俊宏及粉專台南式點出易淹水原因,包括大灣、仁德這次淹水情況猶如台江內海再現,事實上與千年前地形有關。
數位創作者李俊宏指出,這波降雨讓「台江內海再現」,事實上地勢是沒有變過的,只是因為淤積及後續使用堤防、抽水機,與海爭地而來;然而有些地名現在還保有當時的痕跡,例如崑山科技大學就是過去大灣鯽魚潭、也遭淹水侵襲的阿堂鹹粥過去也在台江內海範圍中。
臉書粉專「台南式」也整理出台南永康、大灣、仁德容易淹水原因,「近年來似乎比較不會淹了,是真的嗎?」粉專點出「一句話,水往低處流」,淹水區域往往為地勢比較低處,而大灣仁德好幾百年就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湖泊。
20250803台南天然地勢讓強近雨勢帶來淹水情形。圖/翻攝自李俊宏臉書
台江內海範圍。圖/翻攝自李俊宏臉書

今日淹水區:消失的鯽魚潭

粉專提表示「已經消失的鯽魚潭」正是今日淹水區域的主角,幾千年前台南東區屬台地地形,屬台南市區地勢最高的地方,而新化一帶則是逐漸進入山區的丘陵地形,夾在中間的在數千年前則是一片被稱為「大灣海峽」的區域,因地勢低、被海水浸滿,將台南台地和新化丘陵分隔開來。
後來隨海平面下降、泥沙淤積,這片海峽與外海隔開,在經年累月的變化下,形成內陸的淡水湖。而「鯽魚潭」一詞首次出現在西元1685年康熙24年的台灣府志「鯽魚潭,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年有徵稅。」從當時記載來看,可以得知鯽魚潭大、湖水深。
本次淹水區為過去鯽魚潭範圍。圖/翻攝自台南式 Tainan Style
本次淹水區為過去鯽魚潭範圍。圖/翻攝自台南式 Tainan Style
時間來到1823年,因一場大雨讓曾文溪改道,台江內海逐漸淤積,也連帶影響鹽水溪等溪流,鯽魚潭北側原本匯入鹽水溪的支流遭到阻塞、湖水無處宣洩,因此改道往南匯聚成三爺溪接上二仁溪流入海中。此後,鯽魚潭範圍逐漸縮小,甚至陷入乾涸狀態,而湖泊乾涸後帶來的肥沃土壤,也成為耕種良田的最佳場所。今日西灣里、崑山里一帶仍有許多農田就是最好的證據,因為昔日這裡,就是湖底的最深處。

低窪地勢開發成今日住宅區 防洪蓄水區消失

然而,低窪的地勢沒有改變,只是道路逐漸開闢、建築開發,大量人口遷入這片土地,原先防洪蓄水區也逐漸消失;因此每逢下大雨,水往低處流,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就成了容易積淹水的區域,崑山水上樂園、中華醫事水上樂園,也成為以往每年颱風或暴雨來襲時必定限時開張的景點。
粉專表示,近年來這一帶淹水的頻率似乎下降了,首先,三爺溪是紓解這區排水的重要關鍵,過去大灣仁德一帶飽受淹水的痛苦,原因之一就是三爺溪往往排水不及,如今針對三爺溪的上中下游一連串的整治計劃展開,將三爺溪的護岸平均加高1.2公尺、河道加寬加深,增加排水量之外,也針對三爺溪沿線的多座橋樑進行改建。
20250803台南天然地勢讓強近雨勢帶來淹水情形。圖/翻攝自李俊宏臉書
台南天然地勢讓強近雨勢帶來淹水情形。圖/翻攝自李俊宏臉書
另外仁德交流道改建也算是三爺溪整治計劃的一環,透過橋樑改建、上中下游新建抽水站,將原本會阻擋三爺溪水流的橋墩移除,也加速將水抽到排水幹線中。而最重要的,還有滯洪池的興建,包括仁德滯洪池、西灣里滯洪池的落成,讓大雨來襲時仍有地方可以暫存,這片原本就屬於水的土地,水終於也有了地方可以去。
粉專指出,雖然雨下的又急又猛還是會淹水,但排得快,水退得也快,「鯽魚潭沒有消失,每逢劇烈降雨它總會換個面貌跟我們打招呼,只期盼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我們依然能和平相處」,李俊宏也表示「台南這次幾乎是一整年的雨倒到一個小地方」,因此透過歷史認識地理原有面貌,更能了解自己家鄉的過去,認識現在的狀況,以及未來該如何因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