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滲透美國後院 台灣卻在拉丁美洲缺席
中國撕開美國後院的地緣政治新缺口。9月底,中國正式成為安地斯共同體(CAN)的觀察員國。圖/央視

中國滲透美國後院 台灣卻在拉丁美洲缺席

mirror-daily-logo

2025/10/06 06:40:00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在全球注意力多半集中在台海危機與南海衝突之際,中國卻悄然撕開了美國後院的地緣政治新缺口。9月底,中國正式成為安地斯共同體(CAN)的觀察員國。這個由祕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組成的區域經濟組織,向來是南美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台。中國的進場,表面上是經貿合作的推進,實質上卻是制度性滲透與地緣擴張:中國正透過「插旗」區域組織,逐步打開通往拉丁美洲的制度大門。

美國長期缺位導致後院失守

長期以來,拉美是美國「門羅主義」的勢力範圍。但近年美國因內政分裂、川普回歸孤立主義、拜登分心歐亞戰場,對拉美關注不足。美國在基礎建設與長期投資上的缺位,為中國迅速填補留下縫隙。 北京以「不附帶人權或民主條件」的金援與工程擴張影響力,形成替代方案。
從十年前設立的中拉論壇,到這次升格為安共體觀察員國,中國的手法已經從單點工程投資,逐步轉向制度性進場。秘魯的錢凱港開港、構想中的兩洋鐵路,都是典型例子:表面是經貿樞紐,實際上卻可能具備戰略軍事用途。美國軍方已公開警告,中國在拉美打造的港口恐成為「雙用途設施」,為解放軍海軍海外部署預作佈局。

中國輸出的不只是經濟,而是制度與意識形態

這一切並非偶然。中國的戰略軌跡清晰可見:先用大規模基建與貸款創造依賴,再逐步滲透區域制度,最終目標是重塑規則、奪取話語權。從中拉論壇的信貸額度、免簽政策,到推動清潔能源、人工智慧合作,北京提供的不是單純經濟合作,而是一套「制度替代方案」。
法媒觀察得更為直白:「面對美國的霸凌霸道,中國正在加強與拉美的關係。」當中國在外交場合高喊「真正的多邊主義」時,真正目的卻是削弱美國長期主導的制度優勢,重塑國際秩序的南方版本。

台灣的外交警訊:邦交與制度的雙重排擠

這場大國博弈,對台灣而言更是嚴峻的警訊。台灣已失去包括宏都拉斯在內的九個邦交國。2023年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正是中國「經濟承諾」與「債務槓桿」的典型操作。之後,中美洲議會更通過「排台納中」案,台灣不僅喪失觀察員資格,還被中國全盤取代。如今,中國更進一步進入安共體,台灣幾乎在拉美制度層面完全缺席。
拉美局勢的意涵早已超越區域本身。它凸顯美中角力的戰線正在外溢──中國不只越過第一島鏈,也深入中東、非洲,如今更插旗美國後院。拉美成為「全球南方」的縮影:許多國家因資金缺口與發展瓶頸,張開雙臂迎向中國的「不問民主、不談人權」模式。 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邦交數字的遞減,而是國際制度中的逐步邊緣化;拉美雖遠,其效應卻正實質壓縮台灣的國際參與與發聲空間。

宏都拉斯的反轉:戰略縫隙浮現

宏都拉斯的例子說明,中國的新殖民式承諾往往無法持久。白蝦出口暴跌、廉價商品傾銷、中小企業倒閉,反而激起重啟與台灣邦交的呼聲。多位總統候選人已明言,若當選將與台灣復交。這揭示了北京模式的代價,也為台灣與美國提供了戰略縫隙。
若能及時提供實質經濟合作,展現「民主夥伴模式」的優勢,不僅有望挽回宏都拉斯,更能為拉美各國提供制度與價值的替代方案。台灣必須拋開「守住邦交數」的迷思,轉向制度性參與與跨區域合作。拉美不是遙遠的邊陲,而是全球權力重組的關鍵戰場。中國透過基建、貸款與制度進場,已在美國後院步步進逼。對台灣而言,這不再是單純的邦交數字遊戲,而是一場制度與價值的長期對抗。
唯有把握戰略縫隙,強化制度性參與,台灣與民主夥伴才有可能在中國的擴張下開闢新的道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