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太空產業蓬勃發展,從低軌衛星通訊、遙測應用、太空資源探勘到環境監測,太空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環節。透過推動國家太空計畫,不僅能強化國家安全與太空韌性,也能開創嶄新的經濟成長動能。據估計,至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達1.8兆美元。臺灣應善用在資通訊、精密機械、電機領域的產業優勢,累積技術能量和飛行實績,帶領國內業者攜手進軍這個兆元級太空市場。
福衛八號它不只是單純背負遙測光學任務,它更是自製元件的太空驗證載台,TASA主任吳宗信透露,福衛八號計畫從2019年成立,今(7)日起運的齊柏林衛星(福衛八號8顆衛星中的首顆衛星),其任務酬載、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單元、姿態與軌道控制次系統等關鍵元件與技術,絕大多數均由國內自主研發,自製率達84%。
齊柏林衛星一共與國內33個產官學研單位合作,衛星順利運行,也就意味裝在衛星內的系統、元件、軟體可藉此獲得驗證,有了太空飛行履歷之後,就能爭取國際訂單。關於衛星系統的整合方面,吳宗信表示,已經公開一家是仁寶、另一家是緯創,兩家都是國內的電子大廠,而且他們對太空這一塊領域,非常感興趣,而這也是資通訊之後很重要的功課。
之後「齊柏林衛星」會部署在距離地表561公里高、與太陽同步的太空軌道上,透過地面影像後處理的方式,可以達到小於1米的超高解析度。吳宗信甚至說,到最後吸會次米50公分,甚至更低。
而星系佈建完成後,八顆衛星根據國家太空中心的軌道估算,大概一天可以通過臺灣三次。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能力與全球涵蓋的衛星影像。像是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堤的事情,如果我們一天可以通過三次的話,它可以提供即時的影像,這對於救災、後勤的準備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除了遙測取像的主要任務之外,齊柏林衛星還搭載由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炳志團研發的科學酬載「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用於閃電與電離層相關研究,可觀測電離層及進行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GF)起源與觸發機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