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醫師尤傑銘指出,皮膚上的輕微破損若沒妥善照護,可能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甚至敗血症。日常生活中若出現擦傷、割傷,應在第一時間以生理食鹽水或乾淨的清水徹底沖洗,清除髒汙後再塗抹抗生素藥膏,並以無菌紗布覆蓋,保持乾淨與通風。之後應每天更換敷料並觀察變化。
他提醒,若傷口在2至3天內未見改善,或出現紅、腫、熱、痛、滲出物增多、顏色混濁、有異味等狀況,都可能是感染徵兆;若同時出現發燒、倦怠或畏寒等全身症狀,代表感染可能已擴散,應立即就醫處理,以免拖延造成嚴重後果。
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也提醒,糖尿病、洗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行動不便的年長者,都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平時應特別注意腳部是否有破皮、水泡或壓瘡等情形,並保持皮膚乾燥與清潔。若能提早發現、及時治療,就能避免小傷釀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