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再怎麼補還是睡不飽?醫揭真凶:白天缺光、晚上過光!
「睡不飽元凶」不僅是壓力太大,而是白天缺陽光,晚上藍光過度刺激。

連假再怎麼補還是睡不飽?醫揭真凶:白天缺光、晚上過光!

mirror-daily-logo

2025/10/13 10:00:00

記者:

梁孝傑

10月份連假很多,好不容易撐到放假了,很多人以為能大睡特睡,把疲勞一次補回來,結果卻越睡越累,或是睡再久還是睡不飽。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問題不僅是生活、工作上的壓力太大,還有被忽略的「光線」問題。
在門診案例中,劉醫師看到兩種看似不同、卻有共同困擾的病友。一位是接受治療中的乳癌個案,另一位是反覆陷入憂鬱的年輕工程師。兩人都說同一句話:「醫師,我很久沒有一覺到天亮了。」起初只是偶爾失眠,後來變成固定半夜醒來、天未亮就清醒,白天精神下滑,情緒起伏大,腦袋像卡住。
乳癌個案在化療期間,為了趕工作常熬夜到凌晨一兩點,再用咖啡撐過白天。她苦笑說:「身體像永遠在打仗。」其實她的身體真的在打仗,由於夜晚燈光與咖啡因讓褪黑激素分泌延後,睡眠斷裂;免疫與修復本該夜間上場,卻被擠到角落。
工程師白天久坐缺光,晚上追劇滑手機到深夜。「我越晚越清醒,越清醒越焦慮。」這正是典型的「日間缺光+夜間過光」,讓晝夜訊號顛倒。長期下來,壓力系統與發炎指數拉高,情緒更容易陷入低谷。
劉博仁醫師指出,人類的睡眠節奏主要靠「光」調節。白天的日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啟動清醒系統;而夜晚環境變暗,大腦才會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當白天缺乏日照、晚上又被藍光干擾時,褪黑激素分泌被打亂,入睡時間延後、深層睡眠被破壞,即使睡了8小時仍會覺得疲倦。
想恢復真正的「補眠力」,關鍵在於讓身體重新「對時」。劉醫師建議:早上起床後一小時內,盡量到戶外或窗邊曬太陽20到30分鐘,幫大腦開機;晚上睡前90分鐘,調暗燈光、收起手機,讓褪黑激素自然分泌。
「早光30、夜暗90」,是簡單卻有效的生理時鐘重置法。當光線回到正確節奏,睡眠品質自然提升,白天精神好、心情也穩定許多。別再怪連假太短,真正讓你睡不飽的,其實是光太少、太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