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進入「重構期」 台灣卻還在「試驗期」
全球AI浪潮正在經歷從技術革命到組織重構的轉折時刻,圖為今年5月COMPUTEX系列論壇活動。攝影董孟航

全球AI進入「重構期」 台灣卻還在「試驗期」

mirror-daily-logo

2025/10/19 06:20:00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全球AI浪潮正在經歷從技術革命到組織重構的轉折時刻。根據史丹佛《AI指數報告2025》,全球企業在AI上的投資規模已首度突破千億美元,美國企業導入率高達78%,生成式AI應用更在一年內翻倍增長至71%。AI不再只是創新部門的專案,也不再是節省成本的輔助工具,而是企業決策、營運與創新的核心引擎。
這場轉型浪潮讓AI正式邁入重構期,也就是企業體系被重新定義的階段。從行銷到製造,從金融到醫療,AI正在重寫企業運作的邏輯。全球企業的AI發展歷程呈現出三個明確階段。探索期是技術試水期,企業主要以AI作為客服與自動化行銷工具。爆發期是ChatGPT問世後的狂飆期,AI快速滲入內容生成與預測分析。進入整合期後,AI開始深入企業核心流程,成為重塑組織架構與決策邏輯的關鍵力量。
這樣的變化不只是技術演進,而是一場管理思想的革命。根據Microsoft《2025工作趨勢報告》,有78%的亞太企業領導者認為今年是AI重構策略的關鍵時刻,AI必須從工具升級為夥伴。AI不再只是協助執行,而是共同思考與共同決策。它不只是替人類工作,而是與人類共創。這一觀念上的轉變,正是企業能否真正踏入AI整合期的關鍵分水嶺。
台灣企業的整體狀況仍停留在試驗期。多份產業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企業仍未跨過AI實際導入的門檻,大多停留在概念驗證與單點應用階段。許多企業雖然在策略文件中強調AI轉型,但缺乏可量化的導入成果與整合策略。AI在企業中往往被視為資訊部門的工具,而非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導致AI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
台灣之所以落後,關鍵在於體制與文化的落差。許多企業缺乏整合視野,仍將AI視為技術工程而非策略投資,讓決策層與技術層出現鴻溝。AI的價值在於跨部門協作與資料共享,但內部資訊孤島與保守文化使其難以發揮效益。資料與治理體系薄弱也是瓶頸。AI需要穩定可用的資料作為燃料,但資料標準化與隱私合規仍未成熟,缺乏健全的治理機制讓AI無法落地。人才結構也未隨轉型而調整,雖然擁有足夠的工程師,卻缺乏能跨足策略、倫理與應用的橋接者,無法將AI思維轉化為經營決策。
與全球相比,美國與歐洲企業已推動AI內生化,將AI融入決策、財務與人力管理。日本與韓國則以國家政策為後盾,推動AI落地中小企業與製造業。台灣的AI應用仍偏向表層,多集中在客服機器人、行銷文案與自動報表等輕量應用。這些做法或許能提升短期效率,但難以創造長期競爭力,也無法支撐產業結構升級。
要讓台灣從試驗期邁向重構期,企業必須在策略層面進行全面調整。AI應該成為企業治理的一部分,讓領導層把AI視為決策夥伴而非外包工具,並建立跨部門AI委員會與倫理準則,使AI真正融入決策體系。企業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與基礎架構,從資料清理、權限管理到隱私防護,確保AI擁有穩定且可信的資料來源。同時要重建AI人才鏈與學習文化,培養懂策略、懂治理、懂技術的綜合型人才。AI轉型不只是程式革命,而是一場文化革命。
AI的浪潮不會等待任何國家。當全球企業已將AI視為組織智慧的核心,台灣若仍停留在試驗階段,將錯失產業重組的關鍵時刻。真正的挑戰不在技術落後,而在能否調整體制與思維,讓AI從邊陲走向核心。AI革命的本質是一場治理與思考方式的變革。唯有讓AI與企業文化、策略目標與社會責任深度整合,台灣才能從會用AI走向懂整合AI,在這場全球重構競賽中站穩腳步。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