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看蛋品「來源標示/溯源編碼」
根據農委會資料,從104 年9月1日起,國內市售散裝雞蛋需貼「溯源標示貼紙」,標示內容包括畜牧場名稱、QR code 等資訊。 111 年1月1日起,販售於校園、量販、大賣場及網購通路的「洗選鮮蛋」,開始實施「蛋殼逐顆噴印溯源編碼、包裝日期、生產方式代號」政策。
這代表,在蛋殼或包裝上若能看到明確的溯源標示,消費者可查到產地與批號。因此挑選有「畜牧場名稱/溯源碼/包裝日期」標示的蛋品,最有保障。
2.避免購買無標示的裸蛋/散裝蛋
由於無標示的散裝蛋、裸蛋較難追蹤來源。農委會表示,「雞蛋溯源標示就像蛋的身分證,讓消費者知道蛋來自哪裡」。盡量避免因為價格較便宜,而購買完全無標示、來源不明的散裝裸蛋。
3.不要長期只買同一品牌或蛋商
若長期從同一來源購買,而該批次或蛋場出現藥物殘留風險,吃到問題蛋的風險就相對集中。不妨偶爾更換蛋商或品牌,不要一直固定買同一家,從而分散風險。
4.維持飲食多樣化
根據食藥署公布,近日雞蛋檢出芬普尼含量 0.03 ppm,已超出標準 0.01 ppm。
而農委會防檢局也澄清,「禽蛋芬普尼殘留標準從一開始就訂為0.01 ppm,並未放寬」,消費者應注意購買的蛋品要符合這個標準。
專家也建議在飲食中保持蛋白質來源多樣化,像是魚、豆腐、瘦肉,並搭配足夠水分,有助於降低有毒性質潛在累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