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小確幸與大論述之間的我們
蕭美琴在IPAC演講。圖/IPAC官方X平台
陳詩寧/二十年來企業創作二刀流,去哪裡始終不忘記者和企業人的雙重身分。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今年的雙十一前夕,信義精華商圈舉辦了台北網紅節,直播主們拿著自拍棒在人群中穿梭。這個從淘寶跨海而來,本土電商促銷接力的購物節,台灣人對此並不陌生,今年再加上普發現金這個政策性紅包,似乎成了最有感的一次雙十一。

一、歐洲:柏林自由週

十一月其實還有其他值得記得的日子:1989年11月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的日子,那一天東德人民跨過高牆重拾自由,對歐洲而言,那是意識形態崩解的開始,是新世界秩序的誕生。如果今天滑手機不購物,不妨看看蔡英文前總統在柏林自由會議發表演說,德台協會還同步提供《看不見的國家》紀錄片及座談免費線上觀賞。
緊接在蔡前總統之前離開歐洲的還有應「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邀請,出席11月7日歐洲議會布魯塞爾年會的蕭美琴副總統,她由外交部長林佳龍陪同,在IPAC年會向歐洲和來自各國國會議員、公民社會說明台灣的現況與挑戰,展現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積極溝通、拒絕沉默的姿態,出其不意的突破讓長期看守歐洲的中國很有感。

二、美國:反共產主義週

無獨有偶,今年十一月美國也將冷戰時期的「被共產主義迫害人民週」(Captive Nations Week)更名為「反共產主義週」(Anti-Communism Week),這不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是政治敘事的轉折。
從回顧冷戰記憶,走向正視當前威權世界擴張的現實挑戰,白宮強調,這項更名是要提醒世人記取共產主義帶來的人權災難、經濟崩潰與思想禁錮,並警覺這些歷史陰影正在以新的形式重返世界舞台。剛從東亞開會回來的川普,似乎以如此宣示來傳達相關訊息。

三、小確幸是用什麼交換的 又交換來什麼?

必須承認,比起以上大論述的更新與轉折,雙十一的小確幸風格也許更受現在台灣人歡迎。畢竟在地緣政治緊張和AI挑戰下,大家都累了。雖然雙十一已成了平台補貼、品牌博弈、物流競速的代名詞,但消費的確讓我們感覺到自己還有選擇,即便那選擇只是點擊立即結帳,也是在不確定年代找到一點確實的幸福。
如今小確幸戰線已不限於購物,中國柔性連結滲入包含觀光交流、宗教文化、影展、地方交流、甚至邀請里長訪問團,再加上收編台灣的自媒體、KOL、網紅,用金流換流量、用曝光換態度,我們的注意力,就是這個時代最昂貴的貨幣,而種種小確幸正是收割注意力最溫柔的陷阱。

四、遺忘與混亂 記得就是一種抵抗

購物節越多,記憶越短。當執政縣市首長呼籲大家多報導購物節,不要只關注非洲豬瘟,防疫漏洞、地方治理的荒唐、甚至是政策的長期風險就被忽視。當新任國民黨主席去參與共諜祭拜,在新聞版面上被正常化報導,其中的荒謬性就被放過。當曾經發明雙十一購物節的商業天才馬雲,悄悄離開商業舞台,現在僅以吃好喝好平安活著為生活目標,沒有人會再去追問為什麼。
在一個以演算法為引導的時代,記得本身就是一種抵抗。如果要在「民主自由」與「購物自由」間分配注意力,要在小確幸和大論述之間做選擇,或許沒有人能完全拒絕後者,但小孩才做選擇。
我們的自由,不接受打折。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原標題為:十一月「不是」購物節的可能性?活在小確幸與大論述之間的我們)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