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Force今日舉行「AI狂潮–引爆2026科技新版圖」研討會,2026年晶圓代工市場將呈現「獨霸先進,膠著成熟」的雙面格局 。在成熟製程方面,市場的膠著情況才正要開始。
TrendForce研究經理喬安表示,雖然過去幾年市場一直在討論中國的28奈米擴產計畫,但實際上並未真正大規模發生。主要原因是中國廠商的40奈米與28奈米特殊製程平台「還沒有完全成熟」,仍處於開發階段。
數據顯示,2024至2025年,中國的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55奈米及90奈米節點。然而,隨著其製程平台發展完成,擴產焦點將出現重大轉移。她警告:「接下來在2026年開始,28跟40奈米的擴產計畫才會開始慢慢進入整個市場最主要的足導地位。」
集邦科技的報告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在2026年新增的12吋成熟製程產能中,中國廠商的佔比高達77%。而在這些新增產能中,28奈米將佔36%,40奈米佔33%,合計佔據新增產能的主導地位。
另一個加速28奈米供過於求的關鍵因素,來自於「在地化生產(China for China)」政策。為了確保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包括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等國際 IDM 大廠,正尋求與中芯(SMIC)、華虹(HHGrace)等中國晶圓廠合作。
報告指出,STMicro 正與華虹共同開發40nm MCU,並與中芯洽談40nm MCU 外包。GlobalFoundries 也考慮向中國的 ZSemi 授權40nm eFlash 技術。
喬安分析,IDM 廠為了符合「China for China」政策,開始將40奈米 MCU 等關鍵技術授權或轉移給中國的晶圓廠。此舉無疑將「加速這些中國 Foundry 廠開發這個平台的速度」,進而「間接的加速」40奈米與28奈米的oversupply(供過於求)情況提早發生。
隨著2026年中國廠商的28奈米產能真正大量進入市場,成熟製程的市場將「越來越膠著」。最終結果將是「價格下降下降下降,殺價競爭」,導致成熟製程廠商面臨巨大的利潤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