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泰王哇集拉隆功在中泰建交五十週年之際高調訪問中國,並攜新任總理阿努廷同行,看似只是一場外交儀式慶賀,實則牽動泰國內政與區域政治的多重盤算。特別是在詩麗吉王太后逝世、象徵蒲美蓬國王時代正式終結的敏感時刻,這場出訪具有高度象徵性:這不只是向中國致意,更是泰王向泰國國內展演其憲制地位的外交舞台。
一、王權再定位的關鍵時刻:從蒲美蓬遺緒到哇集拉隆功的可見性政治
泰國現代王權的象徵性重心,長期由拉瑪九世蒲美蓬奠定:道德權威、超然中立、接近「半神」的統合象徵。哇集拉隆功繼位後,雖掌握實權(包括對軍隊、皇家資產局與宮務機構的直接控制),但他的象徵性合法性一直很弱。
詩麗吉王太后逝世,被視為卻克里王朝「蒲美蓬—詩麗吉世代」的結束。哇集拉隆功因此面臨迫切的再定位需求:如何取回象徵與道德權威?如何讓王室重新在國家面前「可見」?以及如何讓王權在當代政治體制中被重新確認?
在此脈絡下,高調出訪成為王權再造的政治舞台。國際政治提供了王權得以超越國內爭議、直接被尊崇的空間;而中國做為願意給予最高禮遇的國家,更成為哇集拉隆功「重塑威望」的最佳選項。特別是蒲美蓬國王從未訪問過中國,哇集拉隆功的外交做法更顯開創性與鑑別度。
二、總理阿努廷同行:憲制秩序的再演示
此次訪中最應受關注的並非泰王偕王后出行,而是總理阿努廷做為政府首長隨行。
這種安排並非外交慣例,而是一種憲政階序的政治劇場:
(一)王室凌駕政府:透過總理「陪同出訪」,向國內清晰展示:國王是泰國外交的最高象徵,而政府是輔助而非主導者。
(二)削弱政府獨立性、強化王室主導性:在泰國傳統認知中,「王室做為國家象徵」一直被理解為超然,但哇集拉隆功近年的作法已逐步把象徵權力實質化。本次出訪的安排無異於進一步強調:政府的外交政策,在王權之前必須「後置」。
(三)合法性互換:阿努廷剛上台,需要王室背書;王室則需要總理以官方身分協助鞏固其政治核心地位。出訪因此成為「王權—政府」的相互綁定。總理同行不是陪伴,而是某種「順從的再確認」。這是真正的政治訊號:「王室主導國家方向,而政府負責執行。」
三、外交策略:泰國做為自我定位者,而非中國的被動接受者
儘管「中泰一家親」敘事常被視為中國輸出的政治語言,但本次出訪顯示:泰國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策略使用者。泰王以國家元首身分訪中,具有三層戰略計算:
(一)對中國示善,但避免過度綁定。泰國在美中競爭中一向採取「竹子外交」,保持彈性、不正面選邊。以王室出訪彰顯親密,但不等於政策結盟;相反地,它讓泰國把「親中」定位在象徵層次,使政府得以保持實務上的靈活。
(二)在區域秩序中提升自身談判籌碼。泰王訪中之時,正值中國提升對東南亞影響力、並把東協對華協調國從越南換成泰國(2015 年後)的延續期。泰國透過王室外交重新確認自己在中國區域工程中的樞紐地位。
(三)對內穩固王權,對外獲取禮遇。中國一向擅長以儀典和禮遇來滿足外國元首的需求。對哇集拉隆功而言,這是建立國內支持的外部資源。從後殖民角度看,這是一場「互相利用」,但「權力不均衡」的互需關係。
四、對「中泰一家親」的後殖民批判
「中泰一家親」是中國的語言殖民,也是泰國的政治工具。「中泰一家親」的敘事,表面看是中國的柔性權力輸出;但從後殖民視角分析,它更是泰王藉由外部符號強化內部權威的政治資源。
中國是「語言殖民」(linguistic colonization),中國透過家庭隱喻建構區域層級的親屬關係階序:中國是長兄、泰國是溫和且配合的親族,而越南、菲律賓是不聽話的小孩。泰王高度配合此敘事,使泰國在區域政治的角色被語言預先規範。
泰國是「象徵自主」(symbolic agency),泰國也在運用中國的敘事達成自身目的:
以國王出訪向國內宣示王權不可挑戰;以「家人」語言降低與中國合作的政治成本;以王室外交提高自身在東協的相對地位。
後殖民論述提醒我們:被殖民者未必完全被動,而是透過帝國的語言進行策略性自我定位。泰王此次歷史性訪中就是典型案例。
結語:這不是一場慶典,而是一場外交與內政的權力編碼
泰王訪中並非單純慶祝建交五十年,也不是例行性外交,它是一場精密而多層次的政治行動,其戰略意涵包括:鞏固王權在憲制階序中的最高位置、透過攜帶總理隨行展演王室主導内政外交的現實、在中國的區域秩序工程中確保泰國核心地位、利用中國禮遇回向國內威望,以及在美中競爭中保持高度策略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