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什麼是屈公病?
屈公病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與大家熟悉的登革熱類似,主要透過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傳播,沒有人傳人的風險。名字雖然少見,但它其實在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都有流行。雖然大多數患者不會有致命危險,但感染後的不適症狀可能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影響生活品質。
Q:屈公病如何傳染?症狀有哪些?
屈公病是經由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傳染,一旦感染,潛伏期約為2至12天。常見症狀包括:突然發燒、劇烈關節痛或關節炎,尤其是手腳小關節、手腕、腳踝,頭痛、噁心、嘔吐、肌肉痠痛、極度疲倦,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屈公病的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有些人嚴重到無法行動,但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雖然死亡風險低,但對於高齡者、新生兒或患有慢性疾病者,仍有可能引發併發症或加重病情。
Q:出國旅遊該如何預防屈公病?
台灣目前尚未引進屈公病疫苗,預防蚊子叮咬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你打算前往疫情地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裸露。
使用政府核可,含有DEET(敵避)、Picaridin(派卡瑞丁)或IR3535(伊默克)等成分的防蚊液。盡量避免黎明、黃昏等蚊子活躍時段在戶外活動,住處應有紗窗、蚊帳或冷氣等防蚊設備。
目前疾管署將巴西、法屬留尼旺島列為第2級警示區,建議加強防蚊。中國廣東、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則列為第1級注意區,遵守基本防護即可。
Q:如果懷疑自己感染屈公病怎麼辦?
若你曾到流行地區旅遊,在返台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這能幫助醫療人員及早診斷與通報。疾管署也會持續進行入境篩檢、發燒檢查及必要的採檢追蹤,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