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晚餐應在7時前結束」!有助睡眠、平衡荷爾蒙、減腰圍
專注於預防醫學的美國前急診醫師的德賽(Poonam Desai)近日在IG上PO出一篇題為「晚上7時以後停止進食」的文章指出,太遲吃晚餐會干擾新陳代謝與荷爾蒙平衡,並造成隔天早晨血糖飆升,讓人更容易感到疲倦、飢餓,「你可能會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將卡路里轉化為脂肪!」
德賽醫師說明,這是因為負責睡眠的褪黑激素與調節血糖的胰島素互不相容,兩者在深夜同時作用時,會形成「麻煩的組合」,30歲以上的族群對此會更加敏感。另外,深夜進食還會迫使新陳代謝「加班」,導致心率與體溫升高,無法獲得高品質的睡眠,「如果沒有深度睡眠,你的身體就會錯過關鍵的修復時間,讓你感到筋疲力盡,效率低下。」
不僅如此,睡眠不足會提升「飢餓荷爾蒙」胃飢素(ghrelin),降低傳遞飽足感的瘦素(leptin),讓人一覺睡醒後「渴望不健康食物」,最後陷入暴食與睡眠不足的惡性循環。德賽醫師表示,睡眠不足還會使皮質醇(cortisol)升高,促進腹部脂肪堆積、擾亂晝夜節律,導致早晨血糖上升幅度高達23%,尤其在長時間使用螢幕、缺乏日照的情況下影響更大。
德賽醫師強調,太晚吃晚餐往往會引發連鎖效應,追劇到深夜、睡眠品質下降、荷爾蒙混亂、體重上升、情緒沮喪,「這是一個很難打破的循環,但是你可以做到,我那些晚上7時就關閉廚房的顧客通常會發現,他們的減脂效果更佳,睡眠也更充足。」
睡前飢餓可優化大腦睡眠節律,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洲神經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7月18日刊出的一項最新研究指發現,大腦在非快速動眼期(NREM)睡眠中會出現慢振盪(SO)與睡眠紡錘波2種節律,當兩者在時間上精準同步時,可能就是睡眠能夠鞏固記憶的最基本機制之一。該研究更顯示,空腹、血糖值較低者具有更強、更精確的慢振盪與睡眠紡錘波耦合。
在一項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大鼠睡前禁食6小時,結果顯示這些大鼠的慢振盪與紡錘波密度均有增加,且紡錘波更精準地出現在慢振盪的上行階段,強化了記憶鞏固的條件;反觀給大鼠在睡前注射葡萄糖,雖增加了紡錘波數量,卻未改善其與慢振盪同步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變化並非源於睡眠時長差異,而是睡眠節律精細結構的調整。
研究人員指出,這意味著日常的新陳代謝狀態,例如空腹,可能影響大腦在睡眠中的電節律運作,進而提升記憶力的效率。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飲食習慣、高品質睡眠,與鞏固記憶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也強調,未來還需再研究飲食、神經調節或有針對性的記憶再活化等干預措施是否能以有意義的方式增強慢振盪與紡錘體的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