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緯政/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商事法講師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遷與推動「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中,能源轉型已是各國的共同挑戰。「氫能」是關鍵拼圖之一,能有效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提升電網穩定性,亦可應用於發電、工業熱源、交通運輸(如氫燃料電池車)、長時儲能等領域,具有高度發展潛力。此外,面對歐盟將於2026年正式課徵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台灣身為出口導向國家,發展氫能不僅能為高碳排產業提供減碳路徑,強化產業韌性與競爭力,更是履行國際承諾的關鍵契機。
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可透過電解水或多種途徑製取,依來源分為「綠氫」(以再生能源電力電解水製成)、「藍氫」(結合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與「灰氫」(來自化石燃料);其中,「綠氫」最符合淨零目標,但成本偏高仍是主要挑戰。氫能的特點包括:質量能量密度高,儲運彈性大,可經壓縮或液化以利遠距離運輸。在氫燃料電池的使用階段,轉換過程僅產生水與熱,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污染物。於鋼鐵製程中,以氫氣取代焦炭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氫能亦可應用於多元領域,為半導體、鋼鐵、石化等高碳排產業提供應對CBAM的減碳方案,同時兼具長時儲能、平衡再生能源缺口等功能,展現出顯著的發展潛力。
台灣能源自給率低、用電強度高,再生能源又受地理與氣候限制,尖峰與離峰調節及長時儲能的需求日益增加,導入氫能有助於緩解上述困境。氫能可承接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的餘電,作為備援電力與調頻資源,進而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提升國家能源安全。在運輸領域,以公車、港區特種車、物流重卡等高使用率車輛先行,可提高加氫設施的利用率與經濟性。就經濟面而言,氫能產業鏈涵蓋材料、功率模組、壓縮、儲運、安全檢測與系統整合等,可與我國半導體、資通訊、精密機械等優勢結合,兼具在地化發展與出口潛力,催生新供應鏈與外銷動能,並提升能源自主與綠色就業。
相較於日本、韓國的積極布局,台灣尚屬加速起步階段。為實現發展目標,政府必須展現更積極的企圖心,儘速研擬政策並擴大投資。具體而言,可透過購車補助、租稅優惠或示範車隊等方式推動,同步增設加氫站與氫接收站,並規劃特定工業園區或港區作為示範場域。尤其,應完善相關法規與安全標準(如儲運安全等),並運用綠色金融加速投資,亦可借鏡歐盟「歐洲氫能銀行」(EHB)的融資模式。產業界可與大學相關系所合作,培育專業人才,組成產學研聯盟,強化與日、韓、澳等國的技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接軌國際標準。同時,善用我國半導體與資通訊優勢,於燃料電池、熱管理、感測、安全控制、儲運設備與系統整合等環節加值,逐步提升國產化比率,打造「智慧氫網」,建構完整生態系。
氫能是台灣邁向淨零與產業升級的關鍵。當產業因氫能而升級、城市因氫能而更潔淨,台灣必能在綠色經濟的航道上乘風破浪。讓我們以氫能為筆,共同書寫台灣能源轉型的新篇章,攜手迎向永續且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