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產業,不適合心臟小的人(It's not a business for the weak heart)。」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暨服務副總經理何軍這句鏗鏘有力的告白,揭開了先進封裝發展的難處,困難度甚至與前段製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扛起台積電先進封裝大任的何軍直言,前端的晶圓製造花了30年才將自動化與數據整合做到成熟,但市場給後段封裝的時間,卻只有不到5年。
這意味著,整個產業必須用六分之一的時間,跑完前人三十年的路。在如此巨大的時間壓力下,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何軍表示,光是用於AI客戶的CoWoS產品,一季就會用掉近千萬顆HBM(高頻寬記憶體),僅僅1%的良率損失,就意味著難以估計的價值蒸發。
面對如此高的風險與急迫的時程,台灣產業憑什麼能脫穎而出?答案或許就藏在何軍所說的另一段話裡。何軍曾經旅美30年,他回憶當年從外面看台灣產業的印象:「哇,我們台灣人是什麼都敢做,做得很快,而且非常flexible(有彈性)。」
這種「敢拚」的文化,正是應對新型封裝技術的關鍵。在AI技術高速迭代的今天,產品往往等不到規格完全定案,就必須投入量產。這種在不確定性中前進的模式,需要極高的彈性和速度,而這恰好是台灣產業鏈長久以來培養的核心DNA。
致茂電子整合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曾一士也開玩笑地說:「龍頭老大哥壓力給到供應鏈就會去完成,鞭打就能做到,這就是台灣業者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