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曹世綸提出了台灣半導體產業應對的三大核心方向。首先是深化在台投資,鞏固技術根基,持續將最先進的技術與研發能量留在台灣,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的核心地位不動搖。
第二是鼓勵全球佈局,掌握市場新機,曹世綸表示,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台灣企業應積極向外拓展,確保不錯失任何因「在地化生產」趨勢而衍生的新市場機會。
最後是強攻前瞻科技,保持領先地位,透過產官學的緊密合作,集中資源在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3D整合晶片(3DIC)、面板級封裝及電源管理半導體等新興關鍵領域,建立下一世代的技術護城河。
針對各國,尤其是美國,頻頻提出的半導體政策與關稅討論,曹世綸分析,其背後的動機遠比貿易平衡複雜。他表示,自COVID-19疫情後,各國已將半導體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所有政策的核心目標,都是為了確保自身在影響未來的AI等關鍵科技中,能掌握半導體這個根基,並在下一個世代的競爭中保持領先。
「所謂的限制、關稅都只是手段與方法。」曹世綸強調:「真正的目的是確保國家能在半導體的未來發展中,佔有一定的份額。」
至於為何半導體關稅的談判耗時漫長且充滿變數,曹世綸指出,這恰恰反映了半導體產業「全球高度協作」的複雜本質。
「這個行業很難由單一國家說了算,」他解釋道:「任何一個關稅決策,都會牽動全球無數的合作夥伴,很難在不影響他國的情況下單獨制定。這種複雜性,正是協商時間需要拉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