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自由評論者
翁達瑞教授身在他鄉心繫故土,他日昨三度執筆為文「致那些深信柯文哲無辜的年輕人」,苦口婆心提出了三點呼籲,我只同意其中一點,但對其它兩點看法有所保留,擬藉此平台和翁教授切磋。
翁教授第三點說「我已過了退休年齡,來日無多;你們都還年輕,來日方長。透過這様的世代溝通,我們可以合力為後代子孫創造幸福。」我基本附議這樣的美好的宏願。但其它兩點「假設」性的前提,恐怕只是他一廂情願。
翁教授「假設」的兩條前提,說是「一、我們的基本信念相同,都希望台灣的政治清廉、司法公正。二、我們的立場差異來自資訊來源不同,可以透過溝通化解。」
首先,關於政治是否清廉,司法是否公正,每一個人都會因為人格學養和現實利害的不同,而産生巨大的認真差異,我基本上相信人性本善,但現實告訴我們,社會永遠存在一定比例的另類因子,他們憤世嫉俗凡事唱反調,甚至唯恐天下不亂。其次,關於「立場差異來自資訊來源不同」,我有深深的疑惑,對於「差異可以透過溝通化解」,更尤其感到十分悲觀。
翁教授把支持柯文哲的群體定義為「年輕人」,恐怕不夠精準,舉一文一武兩個代表性人物為例,黄國昌今年53歲了,而館長陳之漢也已47歲,不折不扣都是中年大叔,他們都在政壇及商場打多年,對人性與現實利害,算計得比誰都精,而他們所召喚的徒眾,也未必都是生理上的年輕人,聲援柯文哲不排除有政治動機或報酬,不全然是因為年少輕狂清純無邪。
我最疑惑而且深感悲觀的地方是:所謂的「立場」差異,真的是來自「資訊來源不同」嗎?成長於60、70年代的人,資訊來源就是所謂的「三報一刊」和「老三台」,但這並不妨害他們參與民主化改革的熱情和成就,而所謂的90後及00後,他們擁有全配備的IT工具,無限暢遊的社交網絡,不必費一文錢,就可以在自媒體上暢所欲言,若把立場懸殊歸因於「資訊來源不同」,恐怕欠缺客觀的說服力,真實原因是什麼,我至今仍然一頭霧水,但求有社會學家來為我解惑!
這樣的「年輕人」有多少?我憑直覺推估大約占全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他們否定一切現存體制,對約定俗成的秩序不屑一顧,說白了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未必會因為年齒漸長而幡然覺悟,但有可能因為現實需要而回歸正軌。柯文哲、黄國昌或陳之漢知不知道這個竅門呢?我認為他們心裡門清,而且樂在其中,並且而加以充分利用。拿京華城案來說,這麼多的事實擺在那裡,有人推斷小草因為資訊不足而誤入歧途,殊不知他們是根本不在乎,只要有人挑唆搗鼓,他們便會腎上腺素加速分泌。而這恰巧就是白黨三人幫求之不得的政治紅利。
翁教授喊話小草,固然是用心良苦,只怕是對牛彈徒招訕笑,因為他們對柯文哲不擇手段搞錢,不是不知情而是根本不在乎,有道是裝睡的人叫不醒,與其浪費口舌去「溝通立場」,不如用來砥礪同道完善自己,柯文哲是否無辜,交給司法裁奪。現實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就如同此刻館長頭腦發熱,妄想收割中國粉紅的愛國紅利,殊不知共産黨比誰都賊,遲早會狠狠教育他,政治賭場裡從不供應免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