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台海防禦:台灣海軍千艘無人艇的戰略轉型
海軍將在未來五年內採購約 1,320艘攻擊型/自殺式無人艇,形成一支龐大的無人海上作戰力量。AI生成示意圖

|即時

重塑台海防禦:台灣海軍千艘無人艇的戰略轉型

mirror-daily-logo

2025/09/18 06:20:00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2025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國防相關預算合計達到新台幣 9,495 億元,為歷年之最。在這波預算中,備受矚目的計畫之一是海軍將在未來五年內採購約 1,320艘攻擊型/自殺式無人艇,形成一支龐大的無人海上作戰力量。
本文將從戰術、創新、用途與挑戰四個方向剖析這項計畫所代表的戰略變革。

核心戰術:「蜂群」自殺式攻擊的嚇阻潛力

自殺式無人艇的作戰模式與原理
所謂自殺式無人艇(攻擊型遙控/自主無人艇)的戰術核心在於:放棄回收,以貼近目標船體水線引爆方式,對敵方目標造成破壞。這類無人艇通常製造成本相對低,能大量部署。
在相關規劃中,1,320 艘攻擊型自殺無人艇預計配置於海軍濱海作戰指揮部、陸戰隊與陸軍特戰部隊等單位。由此可見,這不只是海軍獨角戲,而是整體國軍在不同軍種共享或協作運用的戰力。
蜂群攻勢與飽和打擊效應
蜂群攻擊指的是大量低成本載具同時、協同地發動攻擊,以飽和對手防禦系統。
對大型艦艇、登陸船團等高價值目標而言,其防禦能力通常相當堅實:雷達導引的飛彈與火炮、CIWS(近迫武器系統)、電子對抗(ECM)等系統,能在瞬間應對來自各方向的眾多來襲目標,我方高價但數量少的飛彈等武器進攻,未必能得手。
自殺式無人艇因速度快與操作靈活,若能在數量上有優勢,或配合其他武器進攻,其對敵防線造成的壓力與耗損會非常大。
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海軍艦隊一開戰就幾乎損失殆盡,但藉由無人艇對俄國黑海艦隊的水面艦隻形成嚴重威脅,甚至擊沉了不少艦艇!這類以「以小博大」、「消耗對方高價值資源」的戰術,在台灣戰略思維中越來越被看重。
5170137_1_2025-09-16.jpg
雷虎自殺式無人快艇「海鯊號 600 Stealth」。圖片由雷虎提供
嚇阻力的產生機制
「以小博大」、「以廉換貴」的交換比,正是「蜂群」戰術最具嚇阻潛力之處。
一艘現代化的軍用艦艇造價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新台幣,而一艘無人攻擊艇的成本可能僅在數百萬至千萬之譜,利用數十艘總價可能不到一艘驅逐艦百分之一的無人艇,癱瘓或擊沉敵方主力艦艇,這在戰爭經濟學上是極其划算的投資。
這種不成比例的戰損交換,將大幅提高任何潛在入侵行動的風險與成本,迫使對手在策劃跨海作戰時,必須將這支無所不在的「海上蜂群」列為最優先、也最頭痛的威脅之一,從而在戰略層面達成有效的嚇阻。

台灣獨創:「子母船」概念,無人艇搭載 FPV 的創新戰法

快奇無人艇 + 勁蜂FPV 無人機的整合案例
在最近的演訓中,台灣中科院「快奇無人艇」與「勁蜂自殺式無人機」聯合出擊的案例,實際命中靶船。
在該場演訓中,快奇無人艇不只是執行海上移動與近海攻擊,也擔任無人機發射平台與通訊中繼(母船),搭載的多架勁蜂FPV(First-Person View,第一人稱視角)自殺無人機則被用於更快速、靈活、高精度的打擊。
勁蜂無人機的射程約 10 公里,用來執行偵查與第一波打擊,尤其是攻擊目標艦的雷達與炮位,壓制其偵測與還擊能力,增加快奇無人艇攻擊成功的機率。
子母船戰法的優勢
在這個創新的作戰架構中,高速無人攻擊艇不僅僅是攜帶炸藥的「母船」,更是一個前沿的攻擊發起平台與通訊中繼站。每艘無人艇上,都將搭載多架輕巧、靈活的攻擊型FPV無人機,也就是「子機」。這種設計徹底解決了傳統海上無人艇作戰時所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海平面視距限制。
傳統上,操作人員在後方控制無人艇,其感知範圍受限於地球曲率,對於遠距離目標的搜索與精確識別能力較弱。然而在「子母船」戰法中,當無人艇(母船)接近目標海域後,即可釋放出FPV無人機(子機)。FPV無人機能夠迅速爬升至數百公尺的空中,以「鷹眼」視角,進行跨海平面的廣域偵察與目標搜索。
它能輕易地發現躲藏在地平線後方的敵方艦隊,並透過高解析度鏡頭,將即時影像傳回後方指揮中心,讓指揮官能精準識別出艦隊中的高價值目標,例如指揮艦、大型登陸艦或防空主力艦。
一旦鎖定目標,FPV無人機的角色便從「偵察兵」轉變為「標定手」,甚至是「補充打擊者」。它可以持續盤旋在目標上空,為後方的「母船」艇群提供持續、精準的目標位置更新,引導其發動最有效的攻擊。
更重要的是,FPV無人機本身也可以攜帶少量炸藥,對敵艦的關鍵脆弱部位,如雷達天線、通訊設備、艦橋、炮位或飛彈發射管等,進行精準的「點穴式」打擊。這種先期打擊能有效削弱敵艦的探測與反擊能力,為後續「母船」的飽和攻擊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形成一種多層次、多維度的複合式打擊。
這種「艇機協同」的作戰模式,大幅提升了無人艇蜂群的索敵能力、目標識別準確度與整體攻擊成功率。它讓台灣的「海上蜂群」不再是單純的直線衝鋒,而是一套具備偵察、標定、引導與多重打擊能力的智慧化作戰體系,使這支不對稱戰力變得更加致命與難以防禦。

不只自殺攻擊:無人艇的多功能角色與戰場價值

儘管「自殺式攻擊」是新型無人艇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任務,但將其僅僅視為一次性的攻擊武器,將會嚴重低估其在現代化海戰中的多元戰場價值,新型無人艇的設計理念,從一開始就強調「模組化」與「任務彈性」,使其能夠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快速換裝相應的設備模組,扮演攻擊以外的多重關鍵角色。例如在平時或「灰色地帶」衝突階段,這批無人艇將是極具效益的海上偵巡平台。它們可以長時間、大範圍地在台灣周邊海域執行情資、監視和偵察(ISR)任務。
phpOnwSjD_2025-09-16.jpg
烏克蘭「Magura V7」無人艇,搭載兩枚「響尾蛇」(Sidewinder)空對空飛彈,曾有擊落俄羅斯軍機的實戰紀錄。圖片取自烏克蘭武裝部隊總部專頁
相較於派遣大型水面艦艇,使用無人艇不僅能大幅降低燃料與人力成本,更能避免因人員對峙而引發的衝突升級風險。它們可以默默地監控特定水道、記錄可疑船隻動態,為國軍提供更全面、即時的海域情資,成為守護海疆的第一道無形防線。
當戰事升溫時,部分無人艇可搭載電子干擾或誘餌設備,在前線充當欺敵角色,模擬大型艦隊的電磁訊號,誘使敵方浪費寶貴的精準彈藥;或對敵方艦艇的通訊與雷達進行干擾,掩護我方主力的行動。
無人艇最大的戰略價值之一,便是在可預見的持久消耗作戰中,以「無人」代替「有人」執行高風險任務。海軍官兵是國家最寶貴的資產,其養成訓練耗時良久。在漫長的衝突中,利用無人艇來承受第一線的傷亡,可以有效保存海軍的專業人力,讓他們能專注於更複雜的指揮決策與高階武器操作。

挑戰:五年內交貨,國內產能跟得上嗎?

雖然這項無人艇計畫的潛力與戰略意義非常大,但其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技術與制度層面的挑戰與風險。若這些挑戰未能妥善應對,即使大量購置,也可能影響其作戰效能與長期效益。
成本與單價問題
目前公開資料中的「快奇專案」原型艇共四艘,總成本約新台幣 8 億 1,200 萬元,其中載台為約 2 億 5,700 萬元,其餘為導控系統等。換算下來,每艘艇的造價高於預期。立法院曾質疑,比起烏克蘭自殺式無人艇單價僅約數百萬至幾千萬元(依型式與材質而異),台灣的原型艇單價明顯偏高。
國防部與中科院回應指出,原型艇造價尚未量產/標準化階段,未來量產後可以降低成本。
產能與供應鏈挑戰
要在五年內交付約 1,320 艘無人艇,平均每年需交付 260 艘以上,這對於造船廠、系統整合商與其他供應商是巨大的考驗。
雖然單一無人艇的船體建造技術難度不高,台灣的造船產業也具備相當深厚的基礎,但要在短短五年內完成上千艘的巨量生產,同時還要兼顧海軍其他「國艦國造」案(如潛艦、巡防艦等)的進度,這對現有的船台、廠房與技術人力的調度分配,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如何優化生產流程,甚至導入模組化、自動化的生產線,將是能否達成目標的關鍵。
更為複雜的「供應鏈整合」問題:一艘無人攻擊艇並非只有船殼,它是由數百個精密次系統所組成的作戰平台,其中包含了高性能引擎、導航與通訊系統、光電感測器、控制晶片以及武器酬載等。這些關鍵組件,特別是核心的動力與晶片系統,能否確保來源穩定、不受國際情勢影響,並在國內進行有效的整合,是一大隱憂。任何一個環節的供應鏈瓶頸,都可能導致整個生產計畫的延宕。
根據目前公開資訊,台船已表示備妥一條 FRP(纖維強化塑膠)三體船型無人艇的生產線,若標案與規格明確,可快速量產。其他業者如龍德、中信造船、雷虎科技等也在積極投入。然而,供應鏈上許多元件(如通訊系統、導控系統、電子設備、炸藥與感測器等)可能仍仰賴進口或有進口成分,這會受國際政治、貿易限制、成本上升及疫情等因素影響。
技術成熟度與實戰可靠性
雖然原型艇與相關演訓已經展現不少成果,但還有以下方面需要確保成熟:
1、海象與氣候環境適應性:台灣海峽常有波浪、濃霧、風大等惡劣條件,無人艇必須能在這些環境下航行穩定、感測器與導航系統穩健。
2、電磁與通訊抗干擾性:在戰時敵方可能採取電磁干擾或反制措施,無人艇與子機間的通訊與中繼鏈路要足夠韌性。演訓中已有考慮在複雜電磁環境下操作與干擾壓制。
3、自主導航與協同作戰能力:群體作戰需求包括航行避碰、目標辨識與分派、動態反應、群控模式等。這些都牽涉軟體與 AI 的研發。
4、彈藥威力與終端打擊效力:自爆無人艇所使用炸藥或彈頭,其毀傷範圍與可靠性需要在實戰中檢驗。設計過程中如何在重量、機動與爆炸效力間取得平衡,亦是技術挑戰。
制度/組織與戰術整合問題
除了硬體與技術之外,制度與戰術上的整合也不可輕忽:
1、部隊操作與指揮鏈:無人艇蜂群部署需要明確的指揮管制系統,包括指揮權責歸屬、命令下達流程與緊急應變機制。跨軍種部署(海軍、陸戰隊、陸軍特戰部隊)必須有協調機制。
2、維修保養與後勤保障:無人艇雖然成本低,但若保存與保養不當,造成損毀或零件失靈,會影響作戰效能,故維修設施、備件庫存、操作人員訓練等都要跟上。
3、測試與演訓頻率:要使這些系統在實戰中可靠,需要大量演練與測試,包括不同海況、夜間與視線受限條件等。

戰略優勢的實現,取決於每個關鍵要素的落實

國防部為此項無人艇計畫設定了在五年內籌獲上千艘的宏大目標,這個雄心勃勃的時程表,清晰地反映了國軍對於建構新型不對稱戰力的急迫性。
但追求速度的同時,絕不能犧牲「品質與可靠性」。這些無人艇未來將部署在鹽分高、濕氣重、海象多變的嚴苛海洋環境中。從船體結構、動力系統到電子元件,都必須具備高度的耐用性與可靠性,才能確保戰時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如何在緊迫的時程壓力下,建立一套嚴謹的品管與驗收標準,避免因趕工而犧牲品質,是國防部與承造廠商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展望未來,若這些無人艇與無人機載具能成功成為國軍「蜂群」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只可以增強防禦端的威嚇與守備深度,也將推動台灣無人戰力自主技術進入新紀元,為台海安全穩定提供堅實支撐。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