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
在全球人工智慧(AI)的浪潮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被形容為美國AI發展的「軍火商」,因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提供了關鍵的硬體支撐,讓美國的AI技術得以迅速突破。根據最新數據,台灣掌握全球超過九成的先進AI晶片製造能力,並承擔近九成AI伺服器的生產任務。美國科技巨頭像Nvidia、Microsoft和OpenAI,都深深依賴台灣的供應鏈。
這樣的結構不僅讓台灣在中美科技競爭中站穩了戰略地位,也凸顯了所謂的「矽盾」效應。然而,這份優勢同時伴隨高風險,尤其在台海局勢緊張與供應鏈脆弱的情況下,台灣如何維持領先,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
台灣的晶片製造業擁有絕對優勢,對美國AI發展的貢獻不容忽視。台積電長期在先進製程上居於全球領導地位,2奈米以下的製程近乎壟斷,承接了Nvidia等高階GPU的生產,成為美國AI計算力的核心來源。再加上鴻海、緯創等大廠負責伺服器組裝,台灣形成了從上游晶圓代工到下游系統整合的完整生態鏈,確實是AI產業的中樞。
特別是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的大規模投資,更讓美國在戰略上獲得保障。對美國而言,這種供應結構的好處是AI產品能快速迭代並推向市場,但風險也很清楚,一旦台灣供應中斷,美國AI的發展將立刻受到重創。台灣在這個產業中不只是單純的供應商,而是支撐美國科技霸權的核心基礎。
然而台灣半導體業的戰略價值也讓它成為地緣政治的焦點,所謂「矽盾」因此變成一把雙刃劍。全球對台灣晶片的高度依賴,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嚇阻中國輕易動武,但同時也讓台灣承受龐大的政治壓力。若台海爆發衝突,全球經濟可能面臨超過十兆美元的損失,美國AI的供應鏈更是立即遭殃。
另一方面,美國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也讓台灣陷入兩難。晶片近六成出口銷往中國,但在美方要求下,台灣不得不縮減對中銷售,結果在2023年營收出現了超過4%的下滑。矽盾固然是一張籌碼,但若無法妥善運用,它也可能變成沉重的負擔。
除了外部風險,台灣內部也有隱憂。半導體產業近年來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工程師缺口超過兩萬八千人,再加上台灣長期低出生率,讓人才供應陷入困境。人才結構上的性別失衡更凸顯問題,像台積電高層女性比例不到6%,人才來源過於單一,對產業創新力不利。
此外美國與歐洲推動本土化的晶片政策,例如CHIPS Act和歐洲晶片法案,逐步稀釋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這些挑戰若不處理,將削弱台灣的長期競爭力。
面對這些風險,台灣必須提前部署未來策略。短期內,台灣在高端製程的領先難以被取代,但隨著美國、南韓、日本加快追趕,競爭格局將逐步改變。台灣未來需要在兩方面同時努力,一方面深化與美國的合作,利用亞利桑那投資確保供應鏈的安全,另一方面則必須開拓歐洲與東南亞市場,降低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尤其在川普政府可能加強「美國製造」與高關稅的政策氛圍下,台灣更需要具備靈活的調整能力。若能善用多元化布局與跨國合作,台灣就有機會從單純的「軍火商」,進一步轉型為全球AI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穩定樞紐」。
總結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AI發展中的確扮演了軍火商的角色,憑藉技術與產能領先,奠定了全球戰略地位。然而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脆弱與人才短缺正逐漸侵蝕這份優勢。如果台灣想要繼續維持矽盾效應,就必須在教育制度、人才培養與外交策略上同步強化。政府應加強高中職與大專的半導體教育,同時推動女性STEM培訓計畫,讓人才來源更廣。
產業方面則需要吸引外籍人才,並積極設立歐美研發中心,以降低集中風險;企業本身也應改善工作環境,避免人才流失。外交上則要深化美台合作,同時拓展三邊或多邊平台,降低台海危機對供應鏈的衝擊。只要能夠化解這些挑戰,台灣不僅能繼續扮演AI時代的軍火商,更能鞏固自身作為全球科技樞紐的戰略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