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吃進塑化劑 名醫:台人10大壞習慣「偷走你的腎功能」
台人10大壞習慣「偷走你的腎功能」。圖/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

|即時

不知不覺吃進塑化劑 名醫:台人10大壞習慣「偷走你的腎功能」

mirror-daily-logo

2025/09/30 14:05:00

編輯:

陳儷文

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可說是無所不在,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洪永祥醫師說,台灣人有10大壞習慣,讓人體在不知不覺中吸收塑化劑,會慢慢偷走你的腎功能,但他也提出可以避免塑化劑危害的4大方法,供民眾參考。
洪永祥在臉書社團「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指出,塑化劑就是把塑膠變軟、能延展的添加劑。最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屬於環境荷爾蒙,它會跑出來,甚至跑到食物、空氣、灰塵中,經由食入、吸入與皮膚吸收跑到人體裡。長期低劑量、多路徑暴露,對身體的內分泌、代謝、性別發育甚至與乳癌、子宮內膜癌相關。
有研究報告指出,接觸塑化劑越多,腎功能指標有惡化越嚴重。洪永祥說,這在不同族群(包含臺灣成人、美國樣本)都有相同觀察報告,而且塑化劑會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發炎、誘導腎小管細胞凋亡,讓腎臟「硬化」,最終造成腎功能不可逆的喪失。

他指出台人10大「塑化劑陷阱」

1. 邊滑手機邊吃東西:許多材質不良廉價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往往含有超標的塑化劑重金屬等,手機保護貼含有塑化劑主要來自「水凝膜」(TPU材質),因其柔軟特性,若產品來源不明或品質不佳,可能添加塑化劑以增加彈性,加上手機使用時間過長會讓手機溫度上升更加速了塑化劑的釋出,當你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手中沾滿了塑化劑就直接吃進肚子了。
2. 微波加熱食品但使用錯誤容器與保鮮膜:高溫會讓塑化劑釋放出染污到食物,尤其油脂或酸性食物更容易帶走塑化劑分子。塑膠、美耐皿、金屬邊及保鮮盒等容器絕對不應放入微波爐中。使用保鮮膜接觸到含油與高熱食物也是曝露於塑化劑風險,至於超商的微波加熱即食品容器,幾乎都是5號PP聚丙烯,能耐高溫100℃~140℃相對較安全,可微3到5分鐘。 雖然這些微波加熱的容器都合格,沒有所謂的毒性塑化劑,但其實還是有塑膠微粒風險,洪永祥建議食物不要接觸到保鮮膜、微波食物可帶回家換安全專用容器再微波。
3. 常喝熱與酸的外帶手搖飲:塑膠杯身、封膜與吸管在熱飲或高糖、酸性飲料中,可提高塑化劑溶出風險,但台灣手搖文化產品品項太多,接觸頻率實在太高,洪永祥建議減少喝手搖飲的頻率,或是自備不鏽鋼、玻璃保溫杯,少點過燙、過酸的飲品。
4. 熱湯、外帶食物直接裝入塑膠袋:洪永祥說,塑膠袋裝熱湯,滾燙液體直接接觸塑膠,就變成滿滿塑化劑的一餐。他建議外帶熱食避免使用塑膠袋,可自備玻璃陶瓷不鏽鋼等安全容器。
5. 使用冷水塑膠瓶裝熱水或是酸性茶飲:運動風氣鼎盛,許多市售設計新潮的冷水塑膠瓶,輕巧好外帶,其設計僅是用來裝冷水的,並不是專用的保溫瓶。如果裝了熱水或酸性飲品,溫度、酸度會增加塑化劑釋出。
6. 常吃炸雞排等外帶油炸食物:洪永祥解釋,塑化劑是「親脂性」物質,極易溶於油脂。當裝有油性或高脂肪食物的塑膠容器,或接觸過塑化劑的保鮮膜,遇到油脂或高溫時,塑化劑會加速釋放到食物中,油脂與熱會促進塑化劑溶出。
republic-of-korea-4506696_1280_2025-09-30.jpg
油脂與熱會促進塑化劑溶出。圖/Pixabay
7. 就愛紓壓捏捏玩具:洪永祥說,像是捏捏球、果凍泥、史萊姆、香味軟膠等,透過揉捏、擠壓等動作,達到釋放壓力、安撫情緒的效果,受到不少學生、上班族歡迎。這些玩具的材質常為PVC(聚氯乙烯)塑膠、聚合物凝膠、香精油等,若未符合安全標準,可能潛藏「環境荷爾蒙」或「塑化劑」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8. 喜歡香味特濃的香皂乳液沐浴乳:洪永祥說明,因為塑化劑常被用來當作產品的「定香劑」,以維持並延長香氣的存在,所以經常出現在洗面乳、沐浴乳、洗髮精、體香劑、洗衣精、指甲油、妊娠霜、香水、保養品裡面,會經由皮膚吸收造成毒害。
9. 喜歡咬橡皮擦:很多學生都有造型可愛、帶有香氣的橡皮擦,許多人不知不覺喜歡咬橡皮擦,但橡皮擦通常會添加塑化劑,咬到橡皮擦可能攝入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等有害物質。
10. 坐在塑膠地墊吃東西:很多爸爸媽媽喜歡坐在塑膠地墊,野餐或是餵小孩吃東西,這些塑膠地墊材質往往含塑化劑一旦在上面吃東西,容易染污雙手與食物造成大量食入塑化劑。

洪永祥說,塑化劑地雷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 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的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6步驟能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天然肥皂和洗手乳。尤其是划過手機摸過塑膠玩具或爬過塑膠地墊後,一定要洗手後再吃東西。
2. 多喝水:多喝水每天喝足體重3%至4%的水分,並且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desire-2764840_1280_2025-09-30.jpg
多喝水可加速塑化劑排出體外。示意圖/Pixabay
3.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含有「吲哚」,對塑化劑排除有些幫助。
4. 定期清除灰塵:分佈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最後可能被吸附或沉積在灰塵中,而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