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永不稱霸」的警語與陰影
鄧小平五十年前的「永不稱霸」警語,不僅是對中國的自我鞭策,更成為當代國際社會衡量其大國行為的一把尺。東方IC

中國「永不稱霸」的警語與陰影

mirror-daily-logo

2025/11/18 06:20:00

林健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在國際關係史上,有一句被頻繁引用的「永不稱霸」警語。這句話出自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於1974年4月10日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演說,逐字稿如下:
「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
這段發言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1974年,中國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在國際上積極尋求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鄧小平的表態,既是對當時主要假想敵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批判,更是對中國未來國家走向做出的道德與政治保證。

歷史承諾與現實的落差

五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力量足以重塑區域秩序,這段警語正承受著巨大的現實考驗。
中國官方堅持其行為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核心利益,強調走「和平崛起」路線,不會採取傳統帝國主義的軍事擴張方式。然而,國際社會對此抱持深切質疑。
中國的文攻武嚇及其蠻橫粗暴的態度已成為對台政策的日常。中共軍機及軍艦天天擾台,發動「戰狼外交」封殺台灣的外交生存空間,動輒出言教訓台灣民選政府,對台灣立法委員發布全球紅色通緝令,習近平甚至宣稱必要時以武力達成國家統一的目標。
當前,中國在南海、台海日益強硬的軍事部署和政治施壓,以及在邊界問題上對印度、越南及菲律賓等鄰國採取強硬甚至「教訓式」的態度,使許多國家認為其已構成實質上的「地區霸權」。事實上,自1974年以後,中國先後與越南、菲律賓、印度發生軍事衝突,更強化了這種印象。
最近,中國這種強硬姿態更體現在對日本的態度上。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有關安保法制「存立危機事態」的言論,中國立即做出強烈反應,態度極為強硬。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X平台以「斬下骯髒首級」等語句影射高市;中國外交部也批評高市「鼓吹武力介入台海」,要求日本政府「收回惡劣言論」,否則後果由日方承擔。
對於日本國會正常的詢答程序,這種帶有恫嚇意味的外交辭令,正是外部世界質疑其「永不稱霸」承諾的鮮明例證。

民族主義與二戰的陰魂

當前中國的作風,讓人不禁聯想起二戰前日本軍國主義的情形。當時日本對鄰國態度極為蠻橫,國內民族主義氣焰高漲且缺乏有效制衡,最終引爆太平洋戰爭,導致亞太地區生靈塗炭,災難性的戰敗讓日本得到慘痛教訓。
這段歷史經驗指出一個全球共通的風險:無論是戰前的日本還是當今的中國,高漲的國內民族主義都可能成為政府採取強硬外交政策的強大民意基礎,並將外交決策推向極端。
2123684611600416792_2025-11-17.jpg
高漲的國內民族主義都可能成為政府採取強硬外交政策的強大民意基礎,並將外交決策推向極端。 東方IC
當內部極端民族情緒綁架外交決策,且國家力量缺乏有效的國際制約時,戰略誤判和衝突的風險就會急劇上升。
當前對中國的深層憂慮正在於:內部高漲的民族情緒是否會過度推動其在主權爭議(特別是台灣和南海)上採取不可逆的軍事行動,從而重蹈二戰前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覆轍。

強權衝突的威脅

除了傳統的軍事恫嚇,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也透過經濟途徑擴張。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計畫擴大在全球的觸角,但批評者將此形容為二十一世紀新型態的「殖民主義」,認為這是一種「債務陷阱外交」,利用經濟槓桿換取地緣政治影響力或戰略資源,是第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列強對弱小民族經濟掠奪的一種體現。
在政治學層面,國際關係學者常以「修昔底德陷阱」的觀點,分析守成大國(美國)與崛起大國(中國)之間因結構性權力轉移而可能導致的衝突風險。這種結構性張力,使中美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始終存在。

聽其言,觀其行

對於印太地區和平的展望,我們應持續觀察幾個關鍵面向:
首先,中國內部民族主義的走向,以及官方如何引導和管理國內情緒,避免其成為唯一的外交驅動力。
其次,外部制衡力量至關重要,國際社會對中國採取的「節制、嚇阻和外交接觸」的平衡策略能否有效發揮作用。
最後,在面臨經濟與政治的內外壓力時,中國是否能維持穩定,將直接影響其採取對外風險行動的意願。

和平的關鍵選擇

鄧小平五十年前的「永不稱霸」警語,不僅是對中國的自我鞭策,更成為當代國際社會衡量其大國行為的一把尺。面對未來,中國的選擇,無疑將是決定區域乃至世界和平的關鍵因素。
中國是否會步上二戰前日本軍國主義的後塵?中美是否會爆發軍事衝突?這些或許是人們永遠不願看到,但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